在《孫子》兵法中,論述為將之道,有"將者,智,信,仁,通,嚴"五道之論,但是嶽飛特立獨行,將這個次序做了調整,將"仁"字放在第一位。嶽飛曾說:"用兵者無他,仁,信,智,勇,嚴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賞,無功者重罰,行令嚴者是也。"
這個差別是嶽飛和孫武軍事思想的巨大分別。孫武著眼於軍事藝術,戰勝為上,故認為軍事的真理是以智為先,而嶽飛把軍事的真理看做是救助民眾廣行仁慈的手段,因此以仁為先,以信次之。曆史記載,嶽飛麾下者,人百其勇。如同孟子所雲"仁者無敵"!
嶽飛武德護民的崇高體現,在中華大地上將近一千年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軍隊上,得到了完整的體現,這和現代共產主義的軍事思想是類似的,就是將軍事武裝鬥爭作為解放全人類的手段,武裝戰鬥人員必須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將軍人天職定義為愛民。嶽武穆王和他的嶽家軍,用自己的生命和對人民的忠誠,譜寫了中華曆史上高尚的軍人詩篇。
由此可見,"人民軍隊"的崇高美稱,既是來自現代追求真理的革命現實,也是來源於中華民族的文明曆史。
結 論
雖然長期以來,嶽飛很少被古代和現代的學者認為是思想家,可是在嶽飛身後近一千年以來的曆史中,在一次次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中,嶽武穆王的言辭思想真正激勵了無數仁人義士的信念和身行,激勵了無數後來的誌士義無返顧地投入到報國護民的曆史大潮中,明代抗清義士有詩"日月雙懸於氏墓,西子湖邊有我師"。
因此說,嶽飛完全可以躋身於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最有成就的思想家行列,他與佛陀、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等諸賢哲一樣,是"確立中華民族主流思想的關鍵"。
(作者係抗日戰爭紀念協會會員、嶽飛研究愛好者)
可想,嶽飛在"刀兵修慈以武為德"的思想指引下,把這些人類最危險職業的從業者,教養成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該是多麼的不易!
嶽飛對官兵的教育方法有兩種:一是用嚴酷的軍紀約束官兵,杜絕擾民行為的發生;二是用官兵平等的公正態度來感化士兵,啟發官兵發自內心的愛惜品德。嶽飛治軍,視軍為無私,以安民為本。在嶽飛的思想裏,力避殺人之利器,惟用仁慈才為正道。軍隊惟有護民才是己任。
看曆史的記載,嶽飛護民的軍紀很嚴。
嶽飛用嚴格的軍紀、軍法約束官兵,從不為遷就士兵的惡習,而付以百姓的代價。嶽飛曾為一個士兵擅自取用百姓一束麻來捆柴草而將其斬首,足可以讓無聊的文人驚心動魄地描述為"心狠手黑",但這決不是武人的苛刻和鹵莽,原因是縱容這一次出格,就將是日後可能發生的百姓家破人亡。
嶽家軍士兵有相當的數量是嶽飛在各地平叛過程中收服的土匪,在嚴厲的軍紀教育下,不僅成為護國的猛士,更成為安民的"仁義之師",這是中華軍事文明的輝煌體現。
嶽飛為維護軍紀,平時盡量使軍人和百姓不接觸。"每屯數萬眾,而市不見一卒。嚐閱世振旅,則人始幸觀之"。每到一地,嶽飛必"自從十數騎周遭巡曆",檢查軍紀的執行情況。嶽家軍規定:"有踐民稼,傷農功,市物售值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取人一錢者,必斬"。曾有人在市場上要給一個嶽家軍士兵降價售物,該士兵說不行,"我豈敢為二文錢而易吾首領矣"。
有一次行軍,嶽飛發現一房屋上缺少一片茅草,便立即傳問店主,店主說軍隊從未打擾百姓,屋頂上本來就缺一片茅草,嶽飛不信,下令追查,終於找到一個馬軍,他承認正在店中飲食,聽說嶽飛將至,急於上馬,不慎帶下一束茅草。店主全家為之哭泣求情,才免於處斬,而責打一百軍棍。
嶽家軍行經鄉村,一般都露宿在民戶門外,百姓開門接納,兵士也不敢進屋,早晨起程時,民家戶外堆放的柴草依然如舊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