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不要走你皇阿瑪的老路,隻能在多爾袞死後才敢對他以發泄!”
說實在的,此時的康熙矛盾重重,心裏千萬般不是滋味,本以為拿下鼇拜,想著這老賊作惡多端,殺他也沒什麼,可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人為他求情,難道說自己真的被私心左右了嗎?已經分不清是非黑白,弄不明白功過了嗎?皇祖母說的對,他不能走皇阿瑪的老路,隻敢在多爾袞死後對他發泄。
次日,康熙下了一道旨意,“鼇拜為大清效力多年,功大於過,不忍誅殺,著令削職沒收家產,囚禁於居所。遏必隆亦同。”
消息傳遍前朝後宮,人人為康熙的英明予以稱讚。
“孫兒,你終究沒有令皇祖母失望!”頤壽園內,大玉兒望著乾清宮的方向露出了常年不見的笑容,隻是她很快又眉頭深鎖,以後囚禁這種事情還會不斷發生,大阿哥,太子,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一個接著一個,而這些,都是他的親骨肉。
皇家無情,成王敗寇,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可惜,她是不可能活到’九子奪嫡‘之時。
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
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勞的皇帝,史書中對他的描述大多歪曲了,其實若沒有雍正又何來的’康乾盛世‘呢?
雖然她無法改變‘九子奪嫡’的命運,但至少她可以改變一下她的重孫們的命運吧?
曆史無法改變,但是宿命卻能改變,就像福臨和宛如一般。
撤藩
康熙十二年,玄燁與皇後蘭芳所生嫡子承祜夭折,玄燁與蘭芳悲痛欲絕,此時國家內憂外患,內有反清勢力此起彼伏,外有三藩蠢蠢欲動,承祜的夭折無疑是雪上加霜,此時的康熙方才領略大婚前夕皇祖母對自己勸誡,可惜,悔之晚矣。
孩子的早殤,使康熙十分痛苦,對赫舍裏氏的打擊更大,身體因此而受到損傷。
“皇祖母,孫兒臣決定撤藩,想聽聽皇祖母的意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康熙習慣了凡事聽從皇祖母的意見,在他的眼裏,皇祖母不是凡人,而是神仙,她總是能夠未卜先知。
“撤藩是必然的,隻是你必須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一旦撤藩命令下達,吳三桂必反無疑。”
“皇祖母所言和明珠等人一致,孫兒臣明白怎麼做?”
康熙上朝時宣布接納了兵馬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的意見,在太皇太後的支持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同樣因為康熙決議而憤憤不平的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
正如太皇太後和明珠所預料的那樣,撤藩後吳三桂必反,可沒想到這股反清勢力波及竟會如此之廣,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三藩之亂,但由於吳三桂打起的是反清複明的旗號,很多反清人士紛紛響應加入,令清政府一時亂了手腳,而以當時任大學士的索尼之子索額圖為首的一些人,竟上折子主張康熙處死提議撤藩的明珠等人。
康熙勃然大怒,怒斥索額圖等人,至此,朝中的形式變成了以索額圖為首和以明珠為主的兩股勢力。
不久,傳來噩耗,叛軍已經快打到北京城了。
“大人,”郊外,叛軍陣營,下屬正在慫恿吳三桂,“北京城已近在眼前,咱們一鼓作氣打過去,廢了哪小皇帝。”
“不可魯莽,”吳三桂搖搖手,“小皇帝不過是個初生之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住在頤壽園的那位。”
“大人是說太皇太後,”下屬一臉不屑,“不過是個女人而已,能起什麼作用?”
“哈哈哈!”吳三桂仿佛聽到了世界上最好笑的話,斜睨著那個下屬,“不過是個女人而已?那你知不知道?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在當年皇太極駕崩之時,力排眾議,保自己的兒子登基為帝?就是這個女人在兒子死後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孫子扶上了皇位?就是這個女人教導小皇帝如何擒拿鼇拜?就是這個女人支持小皇帝撤藩?你還看不起這個女人嗎?在我眼裏,她比任何人都可怕!”
下屬一臉尷尬,說不出話來,吳三桂的眼睛又望向紫禁城:“這一次,我要會會這個女人!”
紫禁城,頤壽園
“吳三桂真的這麼說?”大玉兒望著麵前的人,那是一個穿著叛軍服飾的人,此刻卻恭敬地跪在這裏。他本是吳三桂派進北京打探消息的探子,不過吳三桂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探子其實是大玉兒派到他身邊的。這就是熟知曆史的好處,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知道所有的發展。就像一部電視劇,知道了結尾,就不必去想它的過程。
“是!一字不差!”
“你做的很好,”大玉兒眯起眼睛,“你回去就對吳三桂說,皇後難產,宮內一片人心惶惶,再加上紫禁城中兵力不足,大部分兵力都在桂川等地清繳叛軍。此刻正是攻打紫禁城的好機會!剩下的事情,交給哀家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