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按照之前說的辦!”
“是!”
“多爾袞,我能為你做的,隻有這個了。”望著多爾袞的遺體,蘇婷默默地說。
泄憤
多爾袞的死訊傳到京城,滿朝震驚,順治帝下詔“臣民易服舉喪”。多爾衷的靈柩運回北京,順治帝率、領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更易縞服.到東直門外五裏迎接。順治帝發下《攝政王多爾袞甍逝詔書》、稱:“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統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不幸……以疾上賓,朕心催痛、率土銜哀,中外喪儀,合依帝禮”。後又下詔,追尊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元妃為“義皇後”。無冕之王生前未能稱君,死後終於被尊為義皇帝。
因為常年遭到多爾袞的欺壓,再加上母親被霸占的痛苦,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後不到兩個月,借由多爾袞生前的政敵蘇克薩哈、濟爾哈朗等人的首告和揭發,詔示中外,公布多爾袞罪狀.指出多爾袞“逆謀果真,神人共憤,謹告天地、太廟、社稷,將伊母子並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
因為知道多爾袞死後的下場,蘇婷早已暗中找到一個死士,他的外形看上去和多爾袞很相似,她給了他一筆錢,並承諾,隻要他願意做多爾袞的替身,哪麼他的家人將無後顧之憂,一輩子榮華貴,享之不盡。
世界上,有一些人,在窮困潦倒之下為了錢是什麼都願意付出的,包括生命。所以大家看到的‘多爾袞’墮馬而亡不過是一個障眼法,其實多爾袞的遺體早在他死去的當晚就被秘密運往蘇婷住處。之後悄悄地火化了,和多鐸的骨灰放在一起。
順治對於多爾袞的發泄怒氣,蘇婷能夠理解,長期在多爾袞的壓迫之下,連選擇皇後的權利都沒有,因此她並沒有阻止順治的發泄。何況,他所發泄的對象不過是一具替身而已。
人死如燈滅,多爾袞死後又怎麼會知道這些呢?生前的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他臨死前將當年她給予他警告的荷包還給了她,她就知道他已經看開了。
順治親政後,主持軍國大事十年,政績頗多。
他親政之初,國內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麵都是危機四伏,每日處理大量的軍務政務的同時,汲取了大量的文化知識,不斷完善他的統治方法和手段。
在軍事上,麵對全國蜂起的戰亂,他廣泛聽取各方麵意見,製定了重撫輕剿的策略,大膽放手地任用漢族降官,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穩定了國內局勢。在政治上,他整頓吏治、嚴懲貪官,力求建立廉潔、高效的行政機構。在經濟上,他招撫流民,鼓勵開荒,免除自明末以來對百姓的種種科派,連各地向皇上進貢土特產品也下令免除,救災救荒,大力發展生產。
順治在治理國家方麵,清明之舉不少,其中比較突出的一條是他能誠心聽取下情,容許臣下犯顏直諫,即使提的意見非常尖銳,他也不以為忤。相反,臣下不提意見,他反而不高興。如此大度的氣節,不僅遠遠超過他的先輩,對其後代也發生著深刻影響。清朝諸帝大多勤政而有作為,能聽得不同意見,很少如前代皇帝,一語不合,便把提意見甚至提建議的大臣打個皮開肉綻,直到要了人家腦袋。這裏順治皇帝的表率不能不說對他的後人有著重要的影響。
選秀(上)
多爾袞死後,政權全部由順治掌握,蘇婷也終於可以休息一段時間了,畢竟多鐸的死和多爾袞的事情讓她心力交瘁,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這麼輕鬆過,她在心裏發誓,蘇婷已經隨著多鐸的死死去了,現在活著的是大玉兒,不再是蘇婷了,這個時代已經沒有蘇婷這個人,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這麼一個人不是嗎?
朝堂上的事情順治處理的很好,完全不用大玉兒操心,可後宮的事卻讓她頭疼之極。
第一件就是皇後和順治之間的關係,當真已經到了‘相敬如冰’的地步了。兩人即使見了麵,也當作沒有看到對方。
有時候,大玉兒真的想大罵娜木鍾一頓,本來好日子就不多,現在卻全部給她攪和了,可她罵了有什麼用,人家根本聽不進去啊。
第二件就是順治後嗣的問題,自從上次東嬪‘小產’之後,帝後之間當著她麵是‘相敬如冰’,背著她卻是‘勢如水火’,一言不合,兩人就吵的天翻地覆,偏偏被好事之人傳了出去,成了宮裏宮外的笑話,畢竟皇帝和皇後不是普通人家的老百姓,而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這樣吵架,實在是有損國體。
順治與皇後大婚已久,但皇帝對皇後的冷淡卻是宮中人人心知肚明的,他不滿意這個皇後,盡管這個皇後容貌美麗。
大玉兒很無奈,能做的她已經盡量做了,可是皇後卻依舊我行我素,那個女子哪怕皇帝隻是看了她一眼,下場必定極其淒慘。如果有哪位侍女經皇帝臨幸後受孕的,也必然會在某個‘意外’中小產。
所以,皇宮裏的侍女人心惶惶,那些一心想飛上枝頭做鳳凰的女子看到皇後的凶狠跋扈後,也絕了這樣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