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講點曆史(1 / 3)

他們對十九世紀滿懷惱怒。每當人民笑逐顏開,他們便慍形於色。拿粗俗的,也就是大眾的和真實的話來說,他們心裏窩火。人民對此看在眼裏。

他們自以為很強大,因為拿破侖帝國在他們麵前像舞台布景那樣被搬走了。他們沒有發現自己也是這樣被搬來的。他們沒有看見自己也掌握在搬走拿破侖的那隻手裏。

他們自以為根深蒂固,因為他們就是過去。他們錯了;他們是過去的一部分,但整個過去,乃是法蘭西。法國社會並不根植於波旁王族,而是法蘭西民族。這些深入地下的、生氣蓬勃的根,絕對不是一個家族的權利,而是一個民族的曆史。它們無所不在,惟獨不伸到寶座下麵。

對法蘭西而言,波旁王族是它曆史上一個輝煌而血腥的節疤,但已不是它命運的主要成分和政治的必要基礎。完全可以不要波旁王族,而且已拋棄了二十二年,法蘭西依然存在,他們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怎能意識得到呢?在他們的想像中,熱月九日那天,是路易十七在統治法國,馬倫戈戰役那天,是路易十八在統治法國。有史以來,從未有君王如此無視曆史事實及其所包含的一部分神權。也從未有王權如此否認過神權。

這一重大錯誤,導致這個家族收回了一八一四年“給予”的保證,收回了他們所謂的讓與。多麼可悲!他們所謂的讓與,是我們鬥爭得來的;他們說我們是侵占,其實那是我們的權利。

複辟王朝自以為戰勝了波拿巴,深深紮根於國家,也就是說,自以為力量強大,根堅基固,一旦認為時機成熟,便當機立斷,孤注一擲。一天早晨,他們突然矗立在法蘭西麵前,提高嗓門,否認集體的權利和個人的權利,即否認民族的主權,公民的自由。換句話說,他們否認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的東西,公民之所以成為公民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七月敕令這個臭名昭著法案的實質所在。

複辟王朝垮台了。

它垮得合情合理。不過,我們要說一句,它並不是對所有進步都一概敵視。許多大事完成時,它就在旁邊。

王朝複辟時期,人民習慣於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這是共和國時期所沒有的;人民也習慣了在和平中求強盛,這是帝國時代所沒有的。自由和強盛的法國,對於歐洲的其他國家,是一種鼓舞人心的景象。羅伯斯庇爾時代,革命有發言權;拿破侖時代,大炮有發言權;而在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時代,才輪到智慧有發言權。風停了,火炬重又點燃。人們看見,在寧靜的山頂上,純潔的思想之光在閃爍。那是燦爛、有益和動人的景象。人們看見,十五年中,諸如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量才任職等重大的原則,這些對思想家是古老的,但對政治家卻是十分新鮮的原則,曾和平而公開地施加著影響。這狀況一直延續到一八三年。波旁王朝是文明的工具,最終在上帝的手中粉碎了。

他們對十九世紀滿懷惱怒。每當人民笑逐顏開,他們便慍形於色。拿粗俗的,也就是大眾的和真實的話來說,他們心裏窩火。人民對此看在眼裏。

他們自以為很強大,因為拿破侖帝國在他們麵前像舞台布景那樣被搬走了。他們沒有發現自己也是這樣被搬來的。他們沒有看見自己也掌握在搬走拿破侖的那隻手裏。

他們自以為根深蒂固,因為他們就是過去。他們錯了;他們是過去的一部分,但整個過去,乃是法蘭西。法國社會並不根植於波旁王族,而是法蘭西民族。這些深入地下的、生氣蓬勃的根,絕對不是一個家族的權利,而是一個民族的曆史。它們無所不在,惟獨不伸到寶座下麵。

對法蘭西而言,波旁王族是它曆史上一個輝煌而血腥的節疤,但已不是它命運的主要成分和政治的必要基礎。完全可以不要波旁王族,而且已拋棄了二十二年,法蘭西依然存在,他們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怎能意識得到呢?在他們的想像中,熱月九日那天,是路易十七在統治法國,馬倫戈戰役那天,是路易十八在統治法國。有史以來,從未有君王如此無視曆史事實及其所包含的一部分神權。也從未有王權如此否認過神權。

這一重大錯誤,導致這個家族收回了一八一四年“給予”的保證,收回了他們所謂的讓與。多麼可悲!他們所謂的讓與,是我們鬥爭得來的;他們說我們是侵占,其實那是我們的權利。

複辟王朝自以為戰勝了波拿巴,深深紮根於國家,也就是說,自以為力量強大,根堅基固,一旦認為時機成熟,便當機立斷,孤注一擲。一天早晨,他們突然矗立在法蘭西麵前,提高嗓門,否認集體的權利和個人的權利,即否認民族的主權,公民的自由。換句話說,他們否認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的東西,公民之所以成為公民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七月敕令這個臭名昭著法案的實質所在。

複辟王朝垮台了。

它垮得合情合理。不過,我們要說一句,它並不是對所有進步都一概敵視。許多大事完成時,它就在旁邊。

王朝複辟時期,人民習慣於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這是共和國時期所沒有的;人民也習慣了在和平中求強盛,這是帝國時代所沒有的。自由和強盛的法國,對於歐洲的其他國家,是一種鼓舞人心的景象。羅伯斯庇爾時代,革命有發言權;拿破侖時代,大炮有發言權;而在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時代,才輪到智慧有發言權。風停了,火炬重又點燃。人們看見,在寧靜的山頂上,純潔的思想之光在閃爍。那是燦爛、有益和動人的景象。人們看見,十五年中,諸如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量才任職等重大的原則,這些對思想家是古老的,但對政治家卻是十分新鮮的原則,曾和平而公開地施加著影響。這狀況一直延續到一八三年。波旁王朝是文明的工具,最終在上帝的手中粉碎了。

波旁王朝垮台時,氣勢十分磅礴,但並不是他們,而是人民。他們嚴肅地離開了寶座,但已失去往日的威風;他們以這種方式沉入黑夜,並非以那種會給曆史留下傷感的方式莊嚴退出;既非查理一世幽靈般的沉寂,亦非拿破侖雄鷹般的嘯鳴。他們離開了,僅此而已。他們放棄了王冠,但沒有保留光環。他們是高貴的,但卻沒有威儀。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麵對不幸,缺少君王的威嚴。查理十世在流放瑟堡時,命人把一張圓桌改成方桌,似乎對麵臨危險的禮儀,比對麵臨傾覆的君主政體更關心。這種衰退,使熱愛他們本人的忠誠之士和熱愛他們家族的嚴肅之人憂心忡忡。至於人民,他們是值得敬佩的。一天早晨,人民遭到保王黨叛亂的武裝襲擊,卻感到自己非常強大,因而沒有動怒。他們進行自衛,采取克製態度,使事物恢複秩序,使政府恢複法製,讓波旁王族流放瑟堡,可惜呀!他們到此便止步不前了。他們從庇護過路易十四的華蓋下,抓住了老國王查理十世,卻把他輕輕放到地上。他們隻是憂傷而小心翼翼地觸動王室成員。這樣做的不是一個人,也不是幾個人,而是法蘭西,整個法蘭西,勝利了的並陶醉於勝利的法蘭西,他們回想起,並在世人麵前實踐著街壘日之後紀堯姆·德·韋爾發表的那段莊嚴的話:“那些善於博得君王恩寵的人,像小鳥那樣從一個枝頭跳到另一個枝頭,從逆境跳到順境的人,是很容易大膽地反對遭受惡運的國王的;但對我來說,不管國王們命運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身處逆境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