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許敬,字鴻卿,其吏有誣君者,會於縣令坐,敬拔刀斷其席曰:敬不忍與惡人同席。
盧毓冀州論曰:常山為林,大陸為澤,蒹葭蒲葦,雲母禦席。
《汝南先賢傳》曰:鄭敬以蒹葭為席,常隨杞柳之陰。
《雜記》曰:吳議郎張純,詣鎮南將軍朱據,據曰:為賦一物,然後乃坐,純賦曰:席為冬設,簟為夏施,揖讓而坐,君子攸宜。
皇甫謐《高士傳》曰:老萊子親沒,隱蒙山之陽,枝木為床,艾為席。
《世說》曰:管寧與華歆同席讀書,有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說苑》曰: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居環堵之內,坐三經之席。
【詩】齊謝朓詠席詩曰:本生朝夕池,落景照參差,河洲蔽杜若,幽渚奪江離,遇君時采擷,玉坐奉金卮,但原羅衣拂,無使素塵彌。
梁柳惲詠席詩曰:照日汀洲際,搖風淥潭側,雖無獨繭輕,幸有青袍色,羅袖少輕塵,象床多麗飾,原君夜闌飲,佳人時安息。
【銘】後漢李尤席銘曰:施席接賓,士無過賢,直時所有,何必羊豚。
案
《說文》曰:案,幾屬也。
《燕太子》曰:太子常與荊軻等案而食。
《史記》曰:漢七年,高祖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甚恭,高祖箕踞罵之。
《楚漢春秋》曰:項王使武涉說淮陰侯,信曰:臣事項王,位不過中郎,官不過執戟,乃去項歸漢,漢王賜臣玉案之食,玉具之劍,臣背叛之,內愧於心。
《烈士傳》曰:魏公子方食,有鳩飛入其案下,公子怪之,此有何急,來歸無忌耶,使人於殿下視之,左右顧望,一鷂在屋上而飛。
《鹽鐵論》曰:良民文杯畫案,婢妾衣紈履絲,匹庶粺飯肉食,所以亂治也。
《漢書》曰:萬石君石奮,子孫為小吏,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誚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謝罪,改之乃許。
又曰:上欲封傅太後從弟商,鄭崇諫,持詔案起,薄漢書七十七鄭崇傳作傅。太後大怒曰:何有為天子,反為一臣所製耶。
又曰:朱博為禦史大夫,為人廉,不好酒色之宴,自微賤至富貴,食不重味,案上不過三杯。
《漢武故事》曰:武帝時,東郡獻短人,長五寸,上疑其山精,常令案上行,東方朔問曰:巨靈,汝何以叛,阿母健不。
《東觀漢記》曰:更始韓夫人,尤嗜酒,每侍飲,見常侍奏事,輒怒曰:帝方對我,正用此時持事來乎,起抵破書案。
又曰:尹敏與班彪相厚,每相與語,嚐屏案不食。
又曰:梁鴻適吳,依大家皋伯通廡下,為人賃舂,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伯通異之曰:彼傭賃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神仙傳》曰:茅君當受神靈之職,眾賓皆至,忽然自有青縑帳,於屋下,數重白氈,金案玉杯,人皆飽醉。
《江表傳》曰:曹公平荊州,仍欲伐吳,張昭等皆勸迎曹公,唯周瑜魯肅諫拒之,孫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複有言迎北軍者,與此案同。
【銘】梁簡文帝書案銘曰:刻香鏤彩,纖銀卷足,照色黃金,回花青玉,漆華映紫,畫製舒綠,性廣知平,文雕非曲,廁質錦帷,承芳綺縟,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仁義可安,忠貞自燭,鑒矣勒銘,知微敬勖。
幾
《莊子》曰: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偶,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幾者,非昔之隱幾也,子綦昔隱幾不然乎,今何故更然。
《戰國策》曰:郭隗謂燕昭王,隱幾據杖,眄視相使,則廝役之人至。
《左傳》曰:諸侯之師,久於偪陽,荀偃士匄,請於荀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智伯怒,智伯,荀也。
投之以幾,出於其間。
《漢書》曰:朱博遷琅邪太守,齊郡舒緩養名,博奮髯抵抵音紙。幾曰:觀齊兒欲以此為俗耶,乃召見諸曹史書佐及縣太史,漢書八十三朱博傳作大吏。選其可用者。
又曰:平帝詔太師孔光曰:聖人之後,先師之子,德行純淑,道術通明,居四輔,輔導於帝,今年耆有疾,俊乂大臣,惟國之重,書曰:母遺耇老,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其令太師,每朝十日一賜餐,賜太師靈壽杖,令為太師省坐置幾,太師省中用杖。
《續漢書》曰:大將軍何進,辟鄭玄,玄以進辟權戚,不敢違意,不得已而詣之,進為設幾杖,待之甚優,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一宿逃去。
《九州春秋》曰:孔融為北海太守,為袁譚所攻,流矢雨集,矛戟內接,然融憑幾安坐,讀書論義自若也。
【詩】齊謝朓詠烏皮隱幾詩曰:蟠木生附枝,刻削豈無施,取則龍文鼎,三趾獻光儀,勿言素韋絜,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終宴疲。
杖
《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裏。
魯連子曰:連卻秦軍,平原君欲封之,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壽,先生笑曰:所貴天下之士者,為排患釋難,解人之締結,即是有取,商賈之事,連不忍也,遂杖策而去。
《呂氏春秋》曰: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父不有恙乎,摶杖而問之曰:子之母不有恙乎,置杖而問之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杖步而陪之,問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六尺之杖,論貴賤之禮,辯親疏之義。
《韓子》曰:周王下令,索曲杖,吏求之不得,使私求,得之,乃曰:吾知吏不事他事也,杖甚易得,而不能得,我令人求,不移日得之,豈謂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