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衣冠部(1 / 3)

玦珮

《世本》曰: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玦。

《楚辭》曰:損《初學記》二十六作捐。餘玦兮江中,遺予珮兮澧浦。

又曰:虛《太平禦覽》六百九十二作雲。衣兮披披,玉珮兮陸離。

《孔叢子》曰: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珮,婦人舍珠玉。

《說苑》曰:經侯過魏太子,左帶玉具劍,右帶環珮,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太子不視。又不問,經侯曰:魏國亦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之,此魏之寶也,經侯解劍珮委之,趨而出,上車去,太子使騎操劍珮與侯曰:此寒不可衣,饑不可食,無遺我賊也。

《典略》曰:孔子返衛,衛夫人南子,使人謂之曰:四方君子之來者,必見寡小君,孔子不得已見之,夫人在錦帷中,孔子北麵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之聲璆然。

晉公卿禮秩曰:特進珮水蒼玉,尚書令仆射中書監令,皆佩水蒼玉。

【賦】魏文帝玉玦賦曰:有昆山之妙璞,產曾城之峻崖,嗽丹水之炎波,蔭瑤樹之玄枝,包黃中之純氣,抱虛靜而無為,應九德之淑懿,體五材之表儀。

【銘】後漢崔瑗遺葛龔珮銘曰:禹湯罪己,仲尼多誨,盤盂有銘,幾杖有誡,天為剛德,猶不幹時,君子妄怒,厥亦生災,晉厲好虐,欒書作亂,荀瑤峻戾,韓魏致難,慷愷憤激,動腸傷氣,久生百疾,曆年不遂,俯覽斯珮,柔韋是貴。

【啟】梁簡文帝謝敕賜玉珮啟曰:昉田麗彩,槐水鏤文,飾以金闕之珠,製以魯班之巧,故以裾端照色,影外生光,恩發內府,猥垂霑賜,臣方溫謝德,比振慚聲。

【書】魏文帝與鍾繇書曰:南陽宋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聞之驚喜,笑與抃會,當自白書,恐傳言未審,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鄙旨,乃不忽遺,鄴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內震駭,繩窮匣開,爛然滿目,猥以蒙鄙之姿,得觀希世之寶,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既有秦昭章台之觀,而無藺生詭奪之誑,嘉貺益腆,敢不欽承。

巾帽

《魏略》曰:夫餘國以金銀飾帽。

又曰:管寧在家,恒著皂帽。

又曰:裴潛為代郡太守,撫之以靜,單於脫帽稽顙。

郭林宗別傳曰:林宗常行陳梁之間,遇雨,故其巾一角霑而折,二國學士著巾,莫不折其角,雲作林宗巾,其見儀則如此。

《語林》曰: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歎曰:可謂名士矣。

沈約《宋書》曰:陶潛在家,郡將侯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酒畢,複還著之。

【啟】陳周弘正謝敕賚烏紗帽等啟曰:雖複魏宣二端,豈能比今茲賜,廣微四縫,未足方其華飾,既受非望之恩,方貽匪服之誚。

衣裳

玦珮

《世本》曰: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玦。

《楚辭》曰:損《初學記》二十六作捐。餘玦兮江中,遺予珮兮澧浦。

又曰:虛《太平禦覽》六百九十二作雲。衣兮披披,玉珮兮陸離。

《孔叢子》曰: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珮,婦人舍珠玉。

《說苑》曰:經侯過魏太子,左帶玉具劍,右帶環珮,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太子不視。又不問,經侯曰:魏國亦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之,此魏之寶也,經侯解劍珮委之,趨而出,上車去,太子使騎操劍珮與侯曰:此寒不可衣,饑不可食,無遺我賊也。

《典略》曰:孔子返衛,衛夫人南子,使人謂之曰:四方君子之來者,必見寡小君,孔子不得已見之,夫人在錦帷中,孔子北麵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之聲璆然。

晉公卿禮秩曰:特進珮水蒼玉,尚書令仆射中書監令,皆佩水蒼玉。

【賦】魏文帝玉玦賦曰:有昆山之妙璞,產曾城之峻崖,嗽丹水之炎波,蔭瑤樹之玄枝,包黃中之純氣,抱虛靜而無為,應九德之淑懿,體五材之表儀。

【銘】後漢崔瑗遺葛龔珮銘曰:禹湯罪己,仲尼多誨,盤盂有銘,幾杖有誡,天為剛德,猶不幹時,君子妄怒,厥亦生災,晉厲好虐,欒書作亂,荀瑤峻戾,韓魏致難,慷愷憤激,動腸傷氣,久生百疾,曆年不遂,俯覽斯珮,柔韋是貴。

【啟】梁簡文帝謝敕賜玉珮啟曰:昉田麗彩,槐水鏤文,飾以金闕之珠,製以魯班之巧,故以裾端照色,影外生光,恩發內府,猥垂霑賜,臣方溫謝德,比振慚聲。

【書】魏文帝與鍾繇書曰:南陽宋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聞之驚喜,笑與抃會,當自白書,恐傳言未審,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鄙旨,乃不忽遺,鄴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內震駭,繩窮匣開,爛然滿目,猥以蒙鄙之姿,得觀希世之寶,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既有秦昭章台之觀,而無藺生詭奪之誑,嘉貺益腆,敢不欽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