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居處部二(3 / 3)

【表】梁沈約上建闕表曰:恭惟哲後,舊章必修,眇矚前王,後古為貴,伏惟陛下,欽谘故實,率由令典,昔在有晉,經創江左,邦訓莫釐,遠國多缺,萬雉之外,兩觀弗興,空指南峰,懸法無所,世曆三代,年將二百,非所以經世成務,垂業後昆,天德圓應,憲章自遠,詔匠人建茲象闕,俯藉愛禮之心,以申子來之原,式表端闈,儀刑萬國,使觀風而至,複聞正歲之典,遐想之士,少寄懷古之目。

《爾雅》曰:四方而高曰台,積土四方者。

《山海經》曰:西王母之山,有軒轅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之台,歸藏曰:昔者夏後啟葬,享神於晉之墟,作為璿台,於水之陽。

《左傳》曰:夏後啟,有釣台之饗,在河南陽翟縣。

又曰:楚子成章華之台,以與諸侯落之。

《老子》曰: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穆天子傳》曰:盛姬,盛伯之子也,盛國名。天子賜之上姬之長,乃為之台,是曰重璧之台。

《賈子》曰:翟王使使者之楚,楚王欲誇之,饗客章華之台,三休,乃至於上。

《呂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九成台,飲食必以鼓。

王孫子曰:昔衛公坐重華之台,侍禦數百,隨珠照日,羅衣從風。

《史記》曰:漢武帝起柏梁台,高數十丈。

又曰: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陸賈《新語》曰:楚靈王作乾谿之台,百仞之高,欲登浮雲,窺天文。

《新序》曰:魏王將欲為中天之台,許綰負插而入曰:聞大王將為中天之台,原加一力,臣聞天與地相去萬九千裏,其趾當方一千裏,盡王之地,不足為台趾,王默然,罷築者。

《三輔故事》曰:龍台高六丈,去豐水縣五裏。

《漢書》曰:文帝嚐欲作露台,召工計之,直百金,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

《三輔宮殿簿》曰:長樂宮有臨華台,神仙台。

《博物誌》曰:江陵有台甚大,而唯有一柱,眾梁皆共此柱。

《魏誌》曰:黃初六年,築東巡台,七年,築九華台。

晉宮闕名曰:鄴有銅雀台織室台。

陳留風俗傳曰:浚儀有師曠倉頡城,城上有列仙吹台。

《鄴中記》曰:鄴城西北立台,皆因城為基趾,中央名銅雀台,北則冰井台。

又曰:西台高六十七丈,上作銅鳳,窗皆銅籠,疏雲母幌,日之初出,乃流光照曜。

嵩高山記曰:山有玉女台,雲漢武帝見三仙玉女,因以名台。

《益州記》曰:雁橋東,有嚴君平卜處,土台高數丈也。

荊州圖記曰:江陵縣東有天井台,飛軒光映,背邑麵河,寔郊鄽遊憩之佳處也。

《幽明錄》曰:海中有金台,出水百丈,結構巧麗,窮盡神工,橫光岩渚,竦曜星漢。

吳地記曰:吳王闔閭十一年,起台於姑蘇山,因山為名,西南去國三十五裏,春夏遊焉,後夫差複高而飾之,越伐吳,遂見焚,太史公雲,餘登姑蘇,望五湖,五湖去此台二十餘裏。

戴延之《西征記》曰:官度台,去青口澤六十裏,魏武所造也,破袁紹於此。

楊龍驤洛陽記曰:陵雲台高二十三丈,登之見孟津。

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君山上,有玉台,方廣數丈,周回盡是白石柱,柱自然石覆,如屋形也,四麵多鬆杉,遙眺峨峨,鄉像羽人之館,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上有鼓吹之聲,山都木客,為舞唱之節。

《廣州記》曰:尉他立台,以朝漢室,圓基千步,直峭百丈,螺道登進,頂上三畝,朔望升拜,號為朝台。

伏琛齊地記曰:秦始皇二十八年,至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作琅邪台,台亦孤山也,然高顯出於眾山之上。

【詩】晉陸機擬古詩曰:高台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綺窗出塵冥,飛階躡雲端,佳人撫瑤瑟,纖手清且閑,芳音隨風結,哀響馥若蘭,玉容誰能顧,傾城在一彈。

梁簡文帝琴台詩曰:蕪階踐昔徑,複愁鳴琴遊,音容萬春態,高名千載留,弱枝生古樹,舊石染新流,由來遞相歎,逝川終不收。

梁庾肩吾過建昌故台詩曰:魯國觀遺殿,韓城想舊台,仲宣原隰滿,子建悲風來,夏蓮猶反植,秋窗尚左開,圖雲仍溜雨,畫水即生苔,及君歡四望,知餘悲七哀。

陳祖孫登宮殿名登高台詩曰:獨有相思意,聊敞鳳皇台,蓮披香梢上,日明光正來,離鶴將雲散,飛花似雪回,遙思竹林友,前窗夜夜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