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居處部二(2 / 3)

北齊邢子才新宮賦曰:擬二儀而構路寢,法三山而起翼室,何大廈之眈眈,而斯幹之秩秩,豈西京之足偉,故東都之所匹,爾其狀也,則朅譎屈奇,瀾漫陸離,嵯峨崔嵬,巉岩參差,若密雲之乍舉,似鵬翼之中垂,布菱華之與蓮蒂,鹹反植而倒施,若承露而將轉,似含風而欲披,土成黼黻,木化蛟螭,布紅紫之融泄,間朱黃之赫曦,獸狂顧而猶動,鳥將騫而中疲,木神水怪,海若山祇,千變萬化,殊形異宜,陰梁北注,陽鳥南施,百楹列倚,千櫨代支,或據險而形固,或居安而勢危。

【頌】漢王褒甘泉宮頌曰:甘泉山,天下顯敞之名處也,前接大荊,後臨北極,左撫仁鄉,右望素域,其宮室也,仍截嶭而為觀,攘抗岸以為階,壅波瀾而鱗坻,馳道列以曲遠,覽除閣之麗靡,覺堂殿之巍巍,徑落莫以差錯,編玳瑁之文,鏤螭龍以造牖,采雲氣以為楣,神星羅於題鄂,虹蜺往往而繞榱,縵倏忽其無垠,意能了之者誰,竊想聖主之優遊,時娛神而款縱,坐鳳皇之堂,聽和鸞之弄,臨麒麟之域,驗符瑞之貢,詠中和之歌,讀太平之頌。

宋孝武帝巡幸舊宮頌曰:惟皇敬眷,永慕徐京,列裝青野,動斬丹廷,榮和首律,景澤開年,林坰發色,川郊列泉,沿溯遙衍,登陟回懸,踐域負外,即宮臨山,思甲陵寢,歡結枌都,眇懷沛濟,勤念宛吾,納壽遺老,設飲先居,堂序朝秀,廷全宋文六廷上有充字。集閭。

梁沈約齊朝丹徒故宮頌曰:聖祖神傑,堯蹤漢烈,嶽峻雄圖,天張武節,墜命既升,霸略將騁,清渭走烽,濁河獻警,特峭劍關,憑深桂嶺,彝章委闕,禮樂沉河,極壓傾構,引溺危波,盡物稱瑞,窮靈委和,玄精翼日,丹羽巢阿。

【銘】後漢李尤永安宮銘曰:合歡黃堂,中和是遵,舊廬懷本,新果暢春,候台集道,俾司星辰,豐業廣德,以協天人,萬福來眇,嘉娛永欣。

【表】梁沈約為柳兗州世隆上舊宮表曰:舊宮蘊靈千古,合祥百代,萬祇相祉,八神警室,事超齊甸,義邁譙宮,故能屬輦道於天階,命帝闕於霄路,實宜樹闕疏壤,寫極上穹,克播徽塵,永光盛烈。

《廣雅》曰:象魏,闕也。

《釋名》曰:闕,闕也,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

《周官》曰:太宰以正月懸治法於象魏。

《禮記》曰: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鄭言觀闕也。

《左傳》曰:哀公三年,司鐸火,逾公宮,季桓子至,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忘,象魏,門闕也,法令懸之,故謂其書為象魏也。

《文子》曰:老子雲,身處江海之上,心在魏闕之下。

《史記》曰:蓬萊方丈瀛洲,此三山在海中,諸仙人不死藥皆在焉,黃金白銀為闕。

又曰:建章宮東鳳闕,高二十丈。

《神異經》曰:東南有石井,其方百丈,上有二石闕,俠東南麵,上有蹲熊,有榜著闕,題曰地戶。

又曰:東北大荒中,有金闕,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裏,中有金階,西北入兩闕中,名天門。

《十洲記》曰:昆侖山有水精闕。

《列仙《太平禦覽》一百七十九作女,此訛。傳》曰: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複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為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今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敬於事上,必不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人視之,果伯玉也。

《三輔舊事》曰:未央宮東有蒼龍闕,北有玄武闕。

應劭《漢官儀》曰:高祖既登帝位,鮦陽固始細陽歲遣雞鳴歌士,常謳於闕下。

漢官典職曰:偃師去宮三十五裏,望朱雀闕,其上鬱樸與天連。

《魏誌》曰:明帝作淩霄闕。

《蜀誌》曰:譙周嚐聞杜瓊曰:昔周徵君群,以為當塗高者,魏也,其義何也,瓊答曰:魏,闕名也,當塗言高,聖人取類言爾。

《關中記》曰:未央宮東有青龍闕,北有玄武闕,漢書所謂北闕者也,建章宮圓闕,臨北道,鳳在上,故曰鳳闕也,閶闔門內東出,有折風闕,一名別風闕。

王隱《晉書》曰:漢末,博士敦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有泉水當竭,當有雙闕起其上,魏嘉平中,武威太守起學舍,築闕於此。

賴《太平禦覽》一百七十九作瀨,下同。鄉記曰:老子廟前有兩石闕,大闕高九尺八寸,下三重石墌,闕邊各有子闕。

山謙之《丹陽記》曰:太興中,議者皆言漢司徒許彧墓闕,可徙施之,王茂弘弗欲,後陪乘出宣陽門,南望牛頭山兩峰,曰:天闕也,豈煩改作,帝然之。

鄧德明《南康記》曰:南康縣歸義山,去縣七百裏,下有石城,高數丈,遠望嵯峨,靈闕騰空,故老謂之神闕。

【詩】隋江總詠雙闕詩曰:象闕連馳道,反宇照方疏,刻鳳棲清漢,圖龍入紫虛,屢逢膏露灑,幾遇祥煙初,競言百尺麗,寧方萬丈餘。

【賦】魏繁欽建章鳳闕賦曰:築雙鳳之崇闕,表大路以遐通,上規圜以穹隆,下矩折而繩直,長楹森以駢停,修桷揭以舒翼,象玄圃之層樓,肖華蓋之麗天,當蒸暑之暖赫,步北楹而周旋,鷦鵬振而不及,豈歸雁之能翔,抗神鳳以甄甍,似虞庭之鏘鏘,櫨六翮以撫跱,俟高風之清涼,華鍾金獸,列在南廷,嘉樹蓊,奇鳥哀鳴,台榭臨池,萬種千名,周朓輦道,屈繞紆縈。

【銘】後漢李尤闕銘曰:皇上尊嚴,萬姓載依,國都攸處,建設端闈,表樹兩觀,雙闕巍巍,梁陸倕石闕銘曰:昔舜格文祖,禹至神宗,周變商俗,湯黜夏政,雖革命殊乎因襲,揖讓異於幹戈,而晷緯冥合,天人啟基,《文選》五十六作惎。克明俊德,大庇生民,其揆一也,在齊之季,昏虐君臨,威侮五行,怠棄三正,蹐地無歸,瞻烏靡讬,我皇帝拯之,乃操鬥極,把鉤陳,翼百神,提萬福,指麾而四海隆平,下車而天下大定,以為象闕之製,其來已遠,春秋設舊章之教,經禮垂布憲之文,戴記顯遊觀之言,周史書樹闕之夢,北荒明月,西極流精,海嶽黃金,河廷紫貝,蒼龍玄武之製,銅爵鐵鳳之工,或以聽窮省冤,或以布治懸法,或表正王居,或光崇帝裏,晉氏浸弱,宋曆威夷,禮經舊典,寂寥無記,鴻規盛烈,堙沒罕稱,乃假雙闕於牛頭,讬遠圖於博望,有欺耳目,無補憲章,惟帝建國,正位辨方,周營洛涘,漢啟岐梁,居因業盛,文以化光,爰有象闕,是惟舊章,青蓋南洎,黃旗東指,懸法無聞,藏書不紀,大人造物,龍德休否,建此百常,興茲雙起,偉哉偃蹇,狀矣巍巍,傍映重疊,上連翠微,布教方顯,挾日初暉,懸書有附,委篋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