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食療智慧速讀(1 / 3)

甘味食物具有滋養補脾、緩急潤燥等作用,凡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髒虛羸者,適宜多吃味甘之品。如山藥、紅棗等用於脾胃虛弱;飴糖、甘草用於拘急腹疼等。但若過食則易發胖,這也是很多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的誘因,故此類患者及糖尿病人應忌吃甜食。

酸味食物具有收斂、固澀止瀉的作用,多用於虛汗久瀉、尿頻遺精等病證,如烏梅酸斂固澀以澀腸止瀉。酸味還有增進食欲、健脾開胃、增強肝髒功能、提高營養成分吸收率的作用。但過食酸物,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苦味食物具有清熱瀉降、燥濕健脾等作用,多用於熱證、濕證,如黃芩用於濕熱的病證;苦瓜味苦性寒,取其苦能清泄之力,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瀉火的效果,適宜熱病煩渴中暑、目赤瘡瘍者服食。再如茶葉,苦甘而涼,也具有清泄的功效,適宜夏日飲用,有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的作用。

鹹味食物具有軟堅散結、潤下、補腎等作用,多用於瘰鬁、痰核、痞塊等病證。具有鹹味的食物,多為海產品及某些肉類。如海蜇味鹹,有清熱化痰、消積潤腸的作用,痰熱咳嗽、痞積脹滿、小兒積滯、大便燥結者,食之最宜;海帶味鹹,有軟堅化痰作用,適宜癭瘤瘰鬁、痰火結核者服食。生活中人們常食的豬肉,味鹹,除能滋陰外,也能潤燥,同樣適宜熱病津傷、燥咳便秘者食用。

食物的五味與五髒關係密切。《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食物的“歸經”

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對人體髒腑經絡各部位有選擇性特殊作用,與其五味理論有關。其中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食物歸經理論加強了食物選擇的針對性。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紅小豆、蓮子、桂圓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薏米、山楂、蘋果、紅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番茄、櫻桃、油菜、香椿等歸於肝經,有疏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於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葚、黑芝麻、枸杞子等歸於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食物歸經與四性相結合,則作用更加具體,如同為寒性食物,雖都具有清熱作用,但其作用範圍不同,有的偏於清肺熱,有的偏於清肝熱,有的偏於清心火等。如梨、香蕉、柿子、桑葚、芹菜、蓮心、獼猴桃等,均為寒涼食物,但梨和柿子偏於清肺熱,香蕉偏於清大腸熱,桑葚偏於清肝虛之熱,芹菜偏於清肝火,蓮心偏於清心熱,獼猴桃偏於清腎虛膀胱熱。這都是由歸經不同決定的。

怎樣才是科學的食療

甘味食物具有滋養補脾、緩急潤燥等作用,凡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髒虛羸者,適宜多吃味甘之品。如山藥、紅棗等用於脾胃虛弱;飴糖、甘草用於拘急腹疼等。但若過食則易發胖,這也是很多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的誘因,故此類患者及糖尿病人應忌吃甜食。

酸味食物具有收斂、固澀止瀉的作用,多用於虛汗久瀉、尿頻遺精等病證,如烏梅酸斂固澀以澀腸止瀉。酸味還有增進食欲、健脾開胃、增強肝髒功能、提高營養成分吸收率的作用。但過食酸物,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苦味食物具有清熱瀉降、燥濕健脾等作用,多用於熱證、濕證,如黃芩用於濕熱的病證;苦瓜味苦性寒,取其苦能清泄之力,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瀉火的效果,適宜熱病煩渴中暑、目赤瘡瘍者服食。再如茶葉,苦甘而涼,也具有清泄的功效,適宜夏日飲用,有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的作用。

鹹味食物具有軟堅散結、潤下、補腎等作用,多用於瘰鬁、痰核、痞塊等病證。具有鹹味的食物,多為海產品及某些肉類。如海蜇味鹹,有清熱化痰、消積潤腸的作用,痰熱咳嗽、痞積脹滿、小兒積滯、大便燥結者,食之最宜;海帶味鹹,有軟堅化痰作用,適宜癭瘤瘰鬁、痰火結核者服食。生活中人們常食的豬肉,味鹹,除能滋陰外,也能潤燥,同樣適宜熱病津傷、燥咳便秘者食用。

食物的五味與五髒關係密切。《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食物的“歸經”

食物的“歸經”,是指不同的食物對人體髒腑經絡各部位有選擇性特殊作用,與其五味理論有關。其中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食物歸經理論加強了食物選擇的針對性。如傳統養生學認為小麥、綠豆、紅小豆、蓮子、桂圓肉等歸於心經,有養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薏米、山楂、蘋果、紅棗等歸於脾經,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番茄、櫻桃、油菜、香椿等歸於肝經,有疏肝理氣的功效;白蘿卜、芹菜、柿子、生薑、大蔥等歸於肺經,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類、桑葚、黑芝麻、枸杞子等歸於腎經,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食物歸經與四性相結合,則作用更加具體,如同為寒性食物,雖都具有清熱作用,但其作用範圍不同,有的偏於清肺熱,有的偏於清肝熱,有的偏於清心火等。如梨、香蕉、柿子、桑葚、芹菜、蓮心、獼猴桃等,均為寒涼食物,但梨和柿子偏於清肺熱,香蕉偏於清大腸熱,桑葚偏於清肝虛之熱,芹菜偏於清肝火,蓮心偏於清心熱,獼猴桃偏於清腎虛膀胱熱。這都是由歸經不同決定的。

怎樣才是科學的食療

食療調養同藥物治療應用一樣,也有其需要遵循的法則。這些基本法則是通過長期藥膳食療積累的經驗總結而來,運用這些具體法則時,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食進行調理。

●食質宜忌

食療養生同藥物治療一樣,要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體的陰平陽秘。具體做法就是通過食物的寒熱溫涼、補瀉的偏性,對人體的寒熱虛實進行調補,如果沒有充分認識到食物的偏性,或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長期地飲食五味、寒熱偏嗜,可導致相應的髒腑機能偏盛,寒熱失調,進而損及其他髒腑,破壞五髒的陰陽寒熱平衡。如偏嗜飲酒,易損傷脾胃、內生濕熱,產生脘腹脹滿、胃納減弱、口苦口膩等症;偏嗜寒涼,則易傷及脾胃陽氣,引起腹瀉、腹痛等,日久則寒濕內聚,陽氣漸衰,病久及腎,使人體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