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二(1 / 2)

年五十五卒,贈兼侍中。子 金,終彰國軍節度使。二孫:謝十、滌魯。謝十終惕隱。

滌魯,字遵寧。幼養宮中,授小將軍。

重熙初,曆北院宣徽使、右林牙、副點檢,拜惕隱,改西北路招討使,封漆水郡王,請減軍籍三千二百八十人。後以私取回鶻使者獺毛裘,及私取阻卜貢物,事覺,決大杖,削爵免官。俄起為北院宣徽使。十九年,改烏古敵烈部都詳穩,尋為東北路詳穩,封混同郡王。

清寧初,徙王鄧,擢拜南府宰相。以年老乞骸骨,更王漢。大康中薨,年八十。

滌魯神情秀徹,聖宗子視之,興宗待以兄禮,雖貴愈謙。初為都點檢,扈從獵黑嶺,獲熊。上因樂飲,謂滌魯曰:「汝有求乎?」對曰:「臣富貴 分,不敢他望。惟臣叔先朝優遇,身歿之後,不肖子坐罪籍沒,四時之薦享,諸孫中得赦一人以主祭,臣願畢矣。」詔免籍,複其產。子燕五,官至南京步軍都指揮使。

製心,小字可汗奴。父德崇,善醫,視人形色,輒決其病,累官至武定軍節度使。

製心善調鷹隼。統和中,為歸化州刺史。開泰中,拜上京留守,進漢人行宮都部署,封漆水郡王。以皇後外弟,恩遇日隆。樞密副使蕭合卓用事,製心奏合卓寡識度,無行檢,上默然。每內宴歡洽,輒避之。皇後不悅曰:「汝不樂耶?」製心對曰:「寵貴鮮能長保,以是為憂耳!」

太平中,曆中京留守、<五>惕隱、南京留守,徙王燕,遷南院大王。或勸製心奉佛,對曰:「吾不知佛法,惟心無私,則近之矣。」一日,沐浴更衣而臥,家人聞絲竹之聲,怪而入視,則已逝矣。年五十三。贈政事令,<六>追封陳王。

守上京時,酒禁方嚴,有捕獲私醞者,一飲而盡,笑而不詰。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

耶律勃古哲,字蒲奴隱,六院夷離 蒲古隻之後。勇悍,善治生。保寧中,為天德軍節度使,曆南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以討平 項羌阿理撒米、仆裏鱉米,遷南院大王。

聖宗即位,太後稱製,會群臣議軍國事,勃古哲上疏陳便宜數事,稱旨,即日兼領山西路諸州事。統和四年,宋將曹彬等侵燕,勃古哲擊之甚力,賜輸忠保節致主功臣,總知山西五州。

會有告勃古哲曲法虐民者,按之有狀,以大杖決之。八年,為南京統軍使,卒。子爻裏,官至詳穩。

蕭陽阿,字稍隱。端毅簡嚴,識遼、漢字,通天文、相法。父卒,自五蕃部親挽喪車至奚王嶺,人稱其孝。

年十九,為本班郎君。曆鐵林、鐵鷂、大鷹三軍詳穩。乾統元年,由烏古敵烈部屯田太保為易州刺史。幸臣劉彥良嚐以事至州,怙寵恣橫,為陽阿所沮。彥良歸,妄加毀訾,尋遣人代陽阿。州民千餘詣闕請留,即日授武安州觀察使。曆烏古涅裏、順義、彰信等軍節度使,權知東北路統軍使事。

年五十五卒,贈兼侍中。子 金,終彰國軍節度使。二孫:謝十、滌魯。謝十終惕隱。

滌魯,字遵寧。幼養宮中,授小將軍。

重熙初,曆北院宣徽使、右林牙、副點檢,拜惕隱,改西北路招討使,封漆水郡王,請減軍籍三千二百八十人。後以私取回鶻使者獺毛裘,及私取阻卜貢物,事覺,決大杖,削爵免官。俄起為北院宣徽使。十九年,改烏古敵烈部都詳穩,尋為東北路詳穩,封混同郡王。

清寧初,徙王鄧,擢拜南府宰相。以年老乞骸骨,更王漢。大康中薨,年八十。

滌魯神情秀徹,聖宗子視之,興宗待以兄禮,雖貴愈謙。初為都點檢,扈從獵黑嶺,獲熊。上因樂飲,謂滌魯曰:「汝有求乎?」對曰:「臣富貴 分,不敢他望。惟臣叔先朝優遇,身歿之後,不肖子坐罪籍沒,四時之薦享,諸孫中得赦一人以主祭,臣願畢矣。」詔免籍,複其產。子燕五,官至南京步軍都指揮使。

製心,小字可汗奴。父德崇,善醫,視人形色,輒決其病,累官至武定軍節度使。

製心善調鷹隼。統和中,為歸化州刺史。開泰中,拜上京留守,進漢人行宮都部署,封漆水郡王。以皇後外弟,恩遇日隆。樞密副使蕭合卓用事,製心奏合卓寡識度,無行檢,上默然。每內宴歡洽,輒避之。皇後不悅曰:「汝不樂耶?」製心對曰:「寵貴鮮能長保,以是為憂耳!」

太平中,曆中京留守、<五>惕隱、南京留守,徙王燕,遷南院大王。或勸製心奉佛,對曰:「吾不知佛法,惟心無私,則近之矣。」一日,沐浴更衣而臥,家人聞絲竹之聲,怪而入視,則已逝矣。年五十三。贈政事令,<六>追封陳王。

守上京時,酒禁方嚴,有捕獲私醞者,一飲而盡,笑而不詰。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