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要有“官德”(1 / 1)

官要有“官德”

在古代,選拔官員要講“官德”、“官威”、“官容”,三者畢備,下屬服氣,易於管理。其中“官德”又位居首位,是最重要的。一個官員想在朝中飛黃騰達,就要在群眾中樹立威信,以身作則,起模範帶頭作用,被大家稱道。這一原則古今通用,而且永不會過時。

公元前27年,赤眉軍的樊崇、劉盆子投降,劉秀對他們說:“你們過去大行無道,所過之處,老人弱者都被屠殺,國家被破壞,水井爐灶被填平。然而你們還做了三件好事:攻破城市、遍行全國,但沒有拋棄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劉氏宗室為君主:第三件事尤為值得稱道,其他賊寇雖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急時刻都是拿著君主的頭顱來投降,惟獨你們保全了劉盆子的性命並交給了我。”於是,劉秀下令他們與妻兒一起住在洛陽,每人賜給一區宅屋,二頃田地。

劉秀極善於調解將領之間的不和情緒,絕不讓他們相互鬥爭,更不偏袒。賈複與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勢,劉秀則把他們叫到一起,居間調和,言相勸,使他們結友而去。對待功臣,他絕不遺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虜將軍祭遵去世,劉秀悼念尤勤,甚至其靈車到達河南,他還“望哭哀慟”。中郎將來歙征蜀時被刺身死,他競乘著車子,帶著白布,前往吊唁。劉秀的這種舉動確實能贏得人心。

劉秀在稱帝之前就告誡群臣,要“在上不驕”,做事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日慎一日,等等。在後來的歲月裏,劉秀一直始終如一地自戒戒人,這種用心良苦的告誡,雖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封建官場的習氣,但畢竟起了一定的作用。

為了籠絡人心,他把戰敗部隊的投降將領封為列侯。但是這些投降將領並不安心,老擔心劉秀總有一天會收拾他們。劉秀看出了他們的心思,就讓他們各回原來的軍營統帥部隊,然後自己騎著馬,隻帶幾個隨從,到各軍營去檢閱。

投降的將領見劉秀這麼信任他們,都很感動,在一起議論說:“蕭王這是把一顆真心放到別人的肚子裏,也就是推心置腹呀!我們能不為他拚死效力嗎?”從此都一心向著劉秀了。

劉秀通過自己的人格力量,在下屬中樹立了“官德”,從而深受下屬擁戴。這是他成就人生大業的一個根本原因。

在現代社會,講究人權,講究法治,領導的天賦權威已經被大大減弱,要想獲得下屬擁戴,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穩,勤修自己的“官德”。隻有這樣,才能成為團隊的中心,並率領團隊創造非凡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