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麵包、1磅半肉和2升啤酒。關於華倫斯坦的軍隊數目,1625年有61900人(步兵45300,騎兵16 600),1628年為130 200人(步兵102900,騎兵27300),1630年時最多,達150 900人(步兵129 900,騎兵21 000)。 這些數字經過統計後,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天文數字般的開支。而這些,都是華倫斯坦從德意誌民眾手中榨取的!
華倫斯坦在曆史上留下的是一個殘酷的形象。“冷酷無情,”天文學家約翰尼.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寫道,他這樣形容華倫斯坦:“隻忠於自己和自己的欲望......貪得無厭,虛偽狡詐......總是默不作聲,常常做出暴行。”曾有與他同時代的人記錄,華倫斯坦最喜歡聽的聲音是人的慘叫聲。他還曾經下令絞死自己的一個仆人,僅僅因為這個人在華倫斯坦睡覺時把他吵醒了......如此的記錄數不勝數,不過其中惡意攻擊和汙蔑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毋庸置疑的是,華倫斯坦絕不是一個寬厚或善良的人,相反,他冷酷、殘忍、無情、甚至嗜殺。但是,天朝也有一句成語,叫“慈不掌兵,義不掌財”。華倫斯坦殘酷的名聲除了來自於“蝗蟲大軍”外,應該還來自於他對這支大軍的嚴格管教。華倫斯坦曾在整支軍隊麵前,把一整個不從軍令的連隊吊死在一棵樹上,全軍肅然。不過說實話,如果不是采用如此嚴酷的治軍方針,那一群如同烏合之眾的雇傭兵不可能拚了命的去打仗。關於華倫斯坦對德意誌人民的殘暴,筆者不打算為他辯白,因為這罪行是洗不清的。但是,站在華倫斯坦的角度,他也沒有除此之外的辦法。為了組建這支大軍他已經掏空了家底,又不能指望皇帝援助,隻能以戰養戰補充軍餉。而且,和他同時代的各國王室和其他德意誌諸侯也不是什麼寬厚愛民之輩,打起仗來就算是不缺錢也照搶不誤。這是那時的戰爭常態,隻不過華倫斯坦把它上升到了戰略高度。
1629年五月,丹麥被迫和帝國簽訂《呂貝克和約》,退出戰爭。奇怪的是,一向對敵人斬盡殺絕的華倫斯坦此次對丹麥相當寬厚,沒有索取高額賠款,僅僅要求丹麥交還不萊梅等幾座漢薩城市的宗主權,以及保證不再幹涉德意誌事務而已。
其實,這是華倫斯坦計劃中的一部分。
6)雄心與野心:
1627年,斐迪南二世把西裏西亞公國封給華倫斯坦,以酬謝他對帝國的貢獻和對帝國事業的付出。1629年,又加封他為梅克倫堡公爵。此時,華倫斯坦已擁有3個公爵頭銜以及大片封地(他於1625年受封為弗裏德蘭公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應該說已經位極人臣。可是,華倫斯坦還遠遠不滿足,他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德意誌的統一。
1627年,在給皇帝的奏章中,華倫斯坦闡述了他統一德意誌的宏偉構想。
他首先一針見血的指出德意誌的禍亂之首在於諸侯割據所帶來的分裂與混亂:“縱觀吾國,地分民貧,無不始於諸侯之擁兵自恃,為亂一方......皇威不尊,政令不行......諸侯不除,國無寧日。”他要求皇帝削除地方諸侯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進而結束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一個象法國和西班牙一樣統一強盛的君主國。
他向皇帝提出的第二點建議是放棄宗教迫害,實行宗教自由。華倫斯坦雖是天主教徒,和教會與耶穌會關係密切,但他本人極度厭惡宗教紛爭所帶來的衝突和混亂,認為為此流血。他建議皇帝放棄對新教徒的迫害,在帝國內部實現宗教寬容,以此換取新教徒的和解與效忠,從而保障帝國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