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酒渣鼻方(1 / 3)

酒渣鼻是一種發生於鼻、麵中部,以紅斑、丘疹及毛細血管擴張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進食辛辣食物、外界溫度突變,感情衝動及月經期間加重。中醫稱之為鼻赤、赤鼻、齇鼻瘡、鼻準紅、酒齇、紅鼻子、酒糟鼻等。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1、紅斑期:先為鼻部潮紅,以後累及額部、頰部等顏麵部位,對稱發生,紅斑初為暫時性,以後逐漸轉為持久性淺表毛細血管擴張、毛囊擴大、皮脂溢出等。2、丘疹膿皰期:在第一期基礎上成批發生針頭至綠豆大小的紅色丘疹、膿皰、結節,鼻部、麵頰部的毛囊口擴大明顯。皮疹時輕時重、此伏彼起,可數年或更久。3、鼻贅期:鼻部形成紫紅色結節狀突起,皮膚凹凸不平,毛細血管顯著擴張,致使鼻尖、鼻翼肥大,形成鼻贅。

(一)內治方

【方一】驗方一

【來源】《奇難雜症》

【組成】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黃30克,赤芍18克,丹參18克,野菊花30克,金銀花18克,紫花地丁30克,黃連6克。

【功效】清熱涼血,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驗方二

【來源】《奇難雜症》

【組成】大黃18克(後下),枳實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黃30克,黃連6克,赤芍18克,丹參18克,金銀花18克,紫花地丁30克。

【功效】清熱涼血,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便通去大黃。

【方三】驗方三

【來源】《奇難雜症》

【組成】玄參18克,赤芍18克,生地黃18克,牡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金銀花18克,蒲公英30克,連翹12克,土茯苓30克。

【功效】養陰清熱,涼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驗方四

【來源】《妙方神醫》

【組成】荊芥穗4克,防風、杏仁、白僵蠶、白蒺藜、甘草各1克,黃芩6克,茶葉一撮。

【功效】清熱涼血,發表祛風理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驗方五

【來源】《妙方神醫》

【組成】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酒炒黃芩、牡丹皮、紅花、桑白皮各3克,生甘草1克,生薑2片。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調五靈脂末3克,飯後服。

【方六】驗方六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生地黃30克,赤芍、玄參、當歸、川芎、黃芩、生山梔子、白花蛇舌草、虎杖、土大黃、苦參各10克。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驗方七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黃芪30克,肉桂6克,當歸、熟地黃、白術各12克,茯苓、甘草、赤芍、川芎各10克。

【功效】補氣固表,利水退腫,引火歸原。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驗方八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桃仁、牡丹皮、淩霄花、紅花各6克,當歸尾9克,赤芍、生地黃各12克,酒大黃、升麻各3克。

【功效】活血祛瘀,涼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驗方九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淩霄花,山梔子各等份。

【功效】破瘀通經,涼血祛風。

【用法】共研粗末,每服10克,水煎服。

【方十】驗方十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金銀花、蒲公英各15克,虎杖、山楂各12克,炒枳殼、酒大黃各1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驗方十一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升麻、牡丹皮、生地黃、大黃各4.5克,黃連、當歸、葛根各3克,生甘草、白芍各2克,薄荷1.5克,紅小豆麵一撮。

【功效】涼血清熱,益氣養陰。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驗方十二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生地黃、杭白芍、川芎、當歸、陳皮、紅花、黃芩各等份。

【功效】養血活血,涼血養陰。

【用法】水煎,入好酒數滴,調炒五靈脂末服。

【方十三】驗方十三

【來源】《常見病飲食調理與偏方施治》

【組成】當歸9克,桃仁9克,白茅根15克,白糖適量。

【功效】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製法】先將前三味藥加水3碗煎汁1碗,調入白糖飲服。

【用法】每日1劑,連用10~12日。

【方十四】驗方十四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苦參200克,當歸100克。

【功效】清熱燥濕,養血補血。

【用法】上藥研細末,用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後熱茶下。

【方十五】驗方十五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枇杷葉240克,黃芩、天花粉各120克,甘草30克。

【功效】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涼血解毒。

【用法】共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4.5克,日2次。

【方十六】驗方十六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大黃30克,黃連、黃芩各15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蜜水調下。

【方十七】驗方十七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橘子核3克,胡桃肉1個。

【功效】行氣寬中,燥濕化痰,益氣養血。

【用法】橘子核炒後研末,研胡桃肉,同以酒調服。

【方十八】驗方十八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側柏葉、人參、荊芥穗各等份。

【功效】涼血祛濕,益氣生津,祛風解表。

【用法】上藥研細末,每服9克,飛羅麵6克,空心涼水送下。

【方十九】驗方十九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山茶花、黃芩、胡麻仁、山梔子、葛花、苦參、甘草各60克,薄荷90克,連翹、荊芥、芍藥、防風各30克。

【功效】疏散風熱,涼血解毒。

【用法】共為末,茶清調服9克。

【方二十】驗方二十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代赭石75克,防風、赤芍藥、地骨皮、何首烏、當歸、山梔子各60克,炙甘草30克。

【功效】平肝涼血,養陰清熱。

【用法】上藥研細末,每服2錢,溫酒調下。

【方二十一】天門冬側柏茶

【來源】《驗方治百病》

【組成】天門冬(去心)100克,側柏葉100克,茶葉(上等綠茶,雨前茶尤佳)100克。

【功效】滋陰潤燥,清肺降火,祛濕散毒。

【製法】先將以上3味各研為粗末,再將諸物混勻,裝瓶備用。

【用法】每次取上藥6~9克,用紗布包裹後濃煎,俟溫後飲之,每天煎服5~7次,30天為1個療程。

【備注】上方煎煮後可將藥渣留之,晚上臨臥前將藥渣敷於鼻上,外用紗布蓋之,膠布固定,晨起去之。

【方二十二】加味養陰清熱湯

【來源】《新編千家妙方》

【組成】玄參12克,生地黃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黃芩9克,生石膏12克,製大黃9克,側柏葉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

【功效】養陰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三】黃芩清肺飲加減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川芎、赤芍、當歸、防風、黃芩、山梔子各9克,生地黃、天花粉、連翹各15克,紅花、薄荷、大黃各6克。

【功效】清肺胃積熱,解氣血凝滯。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四】涼血四物湯加減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生地黃、白茅根各20克,當歸、川芎、陳皮、黃芩、桃仁、梔子各10克,紅花、甘草各6克。

【功效】涼血清熱,和營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五】清肺飲加減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枇把葉、桑白皮各15克,黨參、甘草、黃柏、黃芩、益母草各9克。

【功效】清肺胃積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六】疏肝活血湯加減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柴胡、薄荷、黃芩、梔子、當歸尾、赤芍、紅花、三棱、莪術、陳皮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清熱,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七】消毒飲加減

【來源】《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組成】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山梔子、黃芩各9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八】通竅活血湯加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