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人動心,自己先動情(1 / 1)

若要人動心,自己先動情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對秘書口授反擊法西斯戰爭動員的講演稿時,哭得涕淚橫流。正因為如此,他後來的正式演講才更加動人心魄,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的鬥誌。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丘吉爾隻追求語言的華麗外表,缺乏真摯的感情,結局又會如何?

與人交談貴在真誠。美國總統林肯在這方麵就非常注意。他說:“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侖膽汁更能吸引更多的蒼蠅。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贏得人心,首先就要讓他相信你是他最真誠的朋友。那樣,就會像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也就是開辟了一條坦然大道,通往他的理性彼岸。”

1858年,林肯在一次競選辯論中說:“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這一著名的言論,直到今天還被奉為經典。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說話真誠著稱。在他十四歲時,參加了一次殿試,真宗出了一篇題目讓他做。晏殊看了後回道:“陛下,十天以前我已經做過這個題目了,草稿還在,請陛下另外出個題目吧!”真宗想不到晏殊竟然如此真誠,感到他真實可信,便賜予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任職期間,每逢假日,京城的大小官員都會在外邊吃喝玩樂。晏殊因為家裏比較貧窮,沒有錢出去玩樂,所以隻好在家裏和幾個兄弟們一起閉門讀書。一次,真宗點名要晏殊擔任輔佐太子一職,許多大臣都不理解。真宗對此解釋道:“近來群臣經常出門遊玩飲宴,唯有晏殊和兄弟們每天都在家裏讀書寫文章,如此自重謹慎,難道不是最合適的人選嗎?”然而,晏殊的回答卻出乎真宗的意料之外,他說:“其實我也是個喜歡遊玩的人,隻是因為家裏貧窮而無法出去。如果我有錢,也早就去參與宴遊了。”真宗聽後,更加讚歎晏殊說話和為人的真誠,對他也更加信任。

白居易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於情。”發自內心的真誠語言,不論對說話者還是對聽話者來說,都至關重要。說話的魅力,不在於說得多麼流暢,多麼滔滔不絕,而在於是否真誠。

拳王阿裏因為年輕時不善於言辭而影響了他的知名度。一次,阿裏參賽時膝蓋受傷,觀眾大失所望,對他的印象更加不好了。當時的阿裏並沒有拖延時間,而是要求立即停止比賽。阿裏對此解釋說:“雖然膝蓋的傷還不至於影響比賽的程度,但為了不影響觀眾看比賽的興致,我請求停賽。”

在這之前,阿裏並不是一個多麼有人緣的人,但是由於他對這件事的真誠解釋,使觀眾開始對他產生了好的印象。他替觀眾著想的一片真誠,深深地感動了觀眾。

由此看來,一個人的成功,很多時候並不在於他能滔滔不絕地吹噓自己,而是他能否為他人著想,能否關心他人的利益,能否用自己的真誠換來他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