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1 / 2)

隨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我們意識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處在其中,都會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與製約。就人類而言,可以通過感官感覺到這種影響,這便是我們意識生成的基礎。通過邏輯思維對意識加以分析概括,便會形成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及其事物的總體概括,就是宇宙。在其他文明中,宇宙是萬有的或包含一切的意思,而在我國古代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屍子》中把宇宙解釋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現代雖然沿用宇宙一詞,但華夏最早對宇宙的認識卻遠遠早於莊子,之前用來形容宇宙的詞是周,意思是包含所有的意思。這種解釋與其他文明並無不同,這是因為宇宙具有客觀性,認識到這種客觀性就會形成統一的概念。周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形象為外框內點,意思是包含無數,在之後的演變中,周字內加一個口表示主體對個體的製約與影響,這是因為到了周朝,周人對宇宙的認識漸漸加深,認識到宇宙內在事物存在相互作用,認識到宇宙時時處於變化之中,人們認識這種變化是從自然現象觀察得來,這便是太陽的運動造成的影子變化,並且用上日下勿的象形表示這種變化,勿是影子的形象。而太陽和影子二者的變化是規律的,所以這個象形字也有規律的意思,這個字就是易。合起來就是周易,意思是包含所有的變化的規律。

在周朝的800年,周人將自己與前人對宇宙的認識不斷彙編形成了以《三易》,《三兆》,《三夢》為核心的學術體係。其中《三易》中《易經》的內容是事物變化的規律,《連山》的內容是物理變化的規律,山的象形取真實的意思,連山用來表示這類物質規律的集合,《歸藏》的內容是認識學習的變化規律,歸便是屬於藏表示出於其中。表示認識的出處和歸處。其中《三兆》中《玉兆》的內容是晶體類物質的記錄,始於夏朝,如玉器。從我們現代對遠古氏族社會的文化考證可以知道玉器的大規模使用始於這個時期,《瓦兆》的內容是冶煉類物質的記錄,始於商朝。如陶瓷青銅,而這兩類物品始盛於商朝。《原兆》的內容是可出產的礦物記錄,始於周。其中《三夢》中《致夢》的內容是想法產生的原由,《觭夢》的內容是想法實現的過程,用角的生長象形形容腦海想法實現過程,《鹹陟》的內容是想法的實踐與應運。鹹是心有所感的意思,陟用耳朵聽到和走去的象形表示證實的意思,合起來便是想法的實踐與應用。這三套合起來就包含了所有變化,所以叫周易。有記載《三易》中兩部相合可以得到第三部,其實正確的表述是,無論對事的認識還是對物的認識都是認識;無論是晶體物質還是冶煉物質都是出於礦物,無論是發現還是實踐都為了應用。這正是三部三冊之間的聯係,混為一體,互為援引不可分割。現代,我們知道《三兆》與《三夢》的內容已被科學涵蓋。此不贅述。故而隻對《周易》的內容加以闡述。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常用地人對宇宙及其事物進行分類命名。而這裏的地人卻不是空,大地,人類的意思。就如我們現代的門字,並不僅是建築物的門,在生物學中,門是一個科目名稱,依次是域,界,門,綱,目,科,屬,種,以人為例,人,屬於真核生物域,動物界,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門是第三級科目,表示具有同一特征事物的集合。而把具有同一特征的事物歸類並用事物最顯著的特征命名是人類自古以來的一貫作風,所以地人是一個科目名稱,其中是人類可以感知的存在的事物的統稱,用人與一個圈或痕線的象形表示,人表示感知的主體,圈或痕線表示感知到的事物的集合,地表示感官可以感覺到的事物的集合,人是生命類事物的集合。自東周開始,由於周朝的國都因為戰亂毀壞,保存的文獻資料佚失,後人重新編撰時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新的科目體係,這就是百家的由來。墨,法,陰陽,道,儒,,縱橫,名家。百家中我們熟知的,流傳較廣的是這八家,八家之外有農家,藥家等。其餘則稱子,比如鬼穀子,鬼的象形是人死後的屍體,這是對唯物者來,事實上由於人類對精神在人死後歸於何處寄予永存的希望,所以寧願相信精神或靈魂永存,造成鬼的概念流傳不衰。鬼穀子便是研究這樣的領域,穀是取山穀的象形,取水流流歸處的意思,表示精神的歸屬,用我們現代的話來就是哲學和心理學。而哲學家往往學識淵博,這正是戰國很多名士出於鬼穀的原因。正是由於百家的發展,造成地人的分類方法被淘汰。但回到現代,我們卻可以找到相同的概念,通過對概念名稱的替換,找回的本意,這就是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的集合,就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