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慶典結束,情緒也平靜下來後,一個難題擺到了陳虎頭的麵前,這也成了族長的難題。怎麼管理自己的封地?按照自己的意思帶著自己的直係親屬去不就得了。可是族裡的其他人就不那麼想。怎麼著也是一個家族,怎麼著也得沾點光吧。這種思維模式下不少年輕後輩打著探親的名義來問路。這個事也讓族長察覺到了。左思右想下,族長與陳虎頭聊起了這件事。最後的結果是陳虎頭帶著自己的親屬及族裡的後輩(主要是家裡的次子及庶出的弟子)共計三百來人,向新的家園—澳塗洲進發了。在家鄉他們留下了一塊石碑,上麵刻下了所有男性成員的名字及生辰。走時他們都帶著一包家鄉的泥土。
到了澳洲之後在陳家港登了陸,在南洋宣慰司派出的官員的安排下,首先建造了碼頭。在一個靠山向北的平地上選好了地基並做好了規劃,建造了一個帶有中原江南風格的小鎮。也邀請了一些當地的土著來居住。在後續到達的移民們的努力下,陳家港終於變成了一個集航運與採礦為一體的港口小鎮。當金礦終於煉出了第一塊粗金,並且從中原引進的良種也能穩定地收穫後,陳虎頭總算放下了心頭上的石頭。當自己的族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澳洲後,他也算是對得起族長的囑託了。
陳虎頭並沒有陶醉在發現澳洲的成就下,他的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南方。就這樣,在弘武六年九月陳虎頭帶著有三首船隻組成的艦隊向南進發了。途中發現了大鰲島(現在的新西蘭),並繪製了海島的輪廓。經過近半年的航行他們終於見到了由冰雪覆蓋著陸地。由於此時天氣的寒冷外加船上的水手大部分是南方人,受不了天冷隻好返航了。但是陳虎頭並沒有灰心。繪製南極大陸並登上去的夢想燃燒著他那並不年輕的心。
為了做好充分的準備,陳虎頭先回到了中原。並在吳淞口認識了一位姓徐名秋的年輕人。這位剛從雲山學院格物係畢業的年輕人特別崇拜陳虎頭。在機緣巧合下,纏住了陳虎頭非得要加入到探險船隊的行列裡。原來這位徐秋公子的爺爺是一位旅行家寫下了達60萬字的遊記(《徐霞客遊記》)。這本遊記的出版使徐家沒少賺潤筆錢。有了這筆錢也就夠這位徐公子實現繼承祖父的意誌,並將其發揚光大的夢想了。陳虎頭也對這個遊記特別感興趣,有空就翻翻,並在徐公子的建議下也有了寫遊記的念頭。就這樣徐公子成了梟陽候的幕僚,將候爺的口述經歷整理成文稿也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
聽了候爺對冰雪大陸的描繪之後,徐秋建議陳虎頭帶領船隊去遼東看看。因為那裡的氣候寒冷,補給相對容易些,可作適應性訓練。就這樣他們率領船隊穿過日本海來到了海參崴。由於對日本的貿易海參崴已經成了中華帝國最北方的大港。他們在當地駐軍的指引下,沿著黑龍江向北進發,繼續航行。在江的北岸他們認識了一位披甲人勇士(鄂倫春裔)—格雷。格雷聽了徐秋講(忽悠)的故事後大感興趣,帶了幾個族裡的同伴加入到了探險行列。格雷身體健壯、一柄三股鋼叉舞得出神入化,特別是飛叉絕技更是神乎其神,叉起魚來簡直是叉無虛發。格雷建議大家繼續向北,因為在極北之地生活著冰屋人,對寒冷的天氣是習以為常。如果能得到他們的幫助的話,會事半功倍的。徐秋深以為然。陳虎頭也隻好走一步算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