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年),歷時5年。包括46種,137卷,全書分節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關於曆法的,後者是關於天文學理論、天文數學、天文儀器的。書中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麵和平麵三角學,在坐標係方麵介紹了黃道坐標係。”
《崇禎歷書》編就後,因反對派的幹擾與明代晚期的戰亂,並沒有得到頒行,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湯若望對《崇禎歷書》進行了刪改、壓縮,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並進呈清政府後,才被採用,並改名《時憲歷》,正式頒行。
Hoho,提到《時憲歷》大家應該熟悉了些了吧。這部曆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至盡偶們民間仍慣用“時憲歷”(農曆)。水無月陽炎,現在你明白了嗎,書裡的《崇禎歷書》就是偶們現在通用的“農曆”!你在書評區一直叫嚷著要打倒的,其實是你家掛曆上記載的農曆。至於子樂所說的夏歷指的是陰陽合歷,也就是“黃歷”。嗯,舉個例子就是那種地攤上賣的那種記載哪兒天哪兒宜開工動土啊,哪兒天哪兒天不宜出行的黃歷。偶們辦公室裡有一本啦,老闆開工前每次都要看地~~不過也有狹義的說法將農曆視為夏歷。偶覺得是不準確的。因為現行農曆就是《時憲歷》。去年是農曆乙酉雞年,正是先行農曆正式出版360周年。
現在回過頭再來講講渾天說、蓋天說、宣夜說。偶們在先前罈子裡討論時,曾不止一次提到這三種中國古代宇宙論的基礎。估計大家咋一看會覺得太深奧。其實也沒那麼複雜啦。照例,咱們先做簡略的名詞解釋。
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地具有蛋狀結構,地在中心,天在周圍。渾天說到底是何時由何人首次提出,現在已不得而知。但作為一種宇宙學說,它的產生和發展卻與一種實用的測天儀器──渾儀有著密切的關係,史籍所載明確的渾天說直到東漢張衡造渾天儀並作《渾天儀注》時才提出來。張衡的宇宙學說被後世天學家多次引用和發展,並成為中國古代絕大多數天學家公認和遵用的宇宙學說。中國古代天學家就是以《渾天儀注》中所描述宇宙模型,進行天文觀測和曆法推算的。以後歷代曆法推算方法上常有改進,但基本模型仍是少有變化。
蓋天說——蓋天說是比渾天說出現更早的一種宇宙說,可將其起源、發展的過程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原始的形象化比喻的‘天圓地方說‘,沒有進一步關於天地結構的定量描述;第二階段以《周比算經》為基本綱領性文獻,提出了自成體係的定量化天地結構,基本假定是天地平行,其間相距八萬裏。蓋天說家以此解釋天地結構和天體運行,並進行定量描述和計算。
宣夜說——宣夜說認為天是無限而空虛的,星辰就懸浮在空虛之中,自由自在地運行著。這種說法與現代宇宙論頗有形似之處,所以往往被作適當發揮之後,成為中國古代最先進的宇宙學說。(子嶽你有關“宣夜說才是最符合我們當今宇宙觀”的說法應該原於此處吧。)然而,宣夜說認為日月星辰自由自在地運行,所以對它們的運行規律也就無從談起。這種對天體自由運行的誇大,使得宣夜說無隻字片言談到對天地結構的定量化描述,所以嚴格地講,宣夜說還不能稱作為一種宇宙學說。另外,史籍中關於宣夜說的記載現在隻找到兩條,其中一條還是斥責它‘絕無師法‘的。(嗬嗬,看來古人也不怎麼同意這種觀點啊。)因此隻有渾天、蓋天兩說,才是中國古代真正的宇宙學說,而且兩說各有合理成分,都沒有完全被拋棄。因此子嶽書友將渾天、蓋天兩說與西方的日心、地心兩說相比較,這一點偶同意。但是,子嶽書友聲稱“當年戰勝渾天說觀測的是托勒密體係,而渾天說是戰勝和淘汰了周髀算經的蓋天說的,而最早的宣夜說連參與競爭的資格都沒有,雖然這個宣夜說才是最符合我們當今宇宙觀”的說法,偶可不敢苟同,有混淆概念的嫌疑。
雖然當年利瑪竇向中國介紹的是托勒密地心說,沒有介紹哥白尼的日心說。但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從一開始就對其進行了甄別。兩者都是渾天說的學者,在翻譯西方文獻時都十分留意歐洲有關日心說的內容。在編寫《崇禎歷書》時也大量引用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所以僅從宇宙論層麵上來說,托勒密體係自傳入中國起就從未戰勝過渾天說。因此為了拉攏中國天文學者,後來的法籍傳教士蔣友仁才會不得第一次在他的《坤輿全圖》一書中向中國人詳細介紹了哥白尼的日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