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節(3 / 3)

張家玉和眾多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一樣,具有至死不渝的愛國熱忱及毀家紓難的高風亮節的共同特點。但家玉與他們不同之處,在於對待農民武裝的開明態度。他自小受封建知識教育,決定了他不可能同意或參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但可貴的是,他不像一般亡明士大夫那樣,對農民軍深惡痛絕,甚至於把明亡之罪歸於李自成,儘管他被李自成縛於五鳳樓七日,但說到明朝的覆滅時,他說:";我明所用不得人,至有今日之禍。";明室之所以亡,乃是";首逆";的";賣國";,並沒有大罵李自成。及後與顧之俊聯名上疏,懇請隆武帝聯合深明大義的李自成軍餘部高夫人、李錦等,立營";忠貞";。更有說服力的是,他起兵後,之所以能夠蹶而復起,敗而複合,都是得到農民武裝力量的支持,這一點足見張家玉與一般的士大夫的差別。

°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作品相關資料》明末市民階層的興起

明朝統治中國凡二百七十六年,跨十四至十七世紀。王朝統治時間之長,在封建社會中堪稱長久,作為漢族正統的最後一個封建朝代,他延續了近兩千年來的封建體係,然而,就在其內部,由於商品經濟的作用,社會結構發生巨大的分裂和重組。在這一時期,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為主體的市民階層逐步興起,壯大為新的政治力量。本文就明代中葉以後市民階層興起的社會背景和對社會的影響作一探討。

一、明末市民階層興起溯因

市民階層興起與明初經濟的恢復、發展是分不開的。元末明初,因二十多年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特別是山東河南地區,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多是無人之地”。(1)到洪武十五年,晉府長史致仕桂彥良上奏:“中原為天下腹心,號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足,久致荒蕪。”(2)麵對著嚴峻的形勢,明朝初期的主要任務是恢復生產。朱元璋說“四民之中,莫勞於農,觀其終發勤勞,少得休息。時和歲豐,數口之家猶可足食,不幸水旱,則舉家饑困……百姓足而後國富,百姓逸而後國安,未有民困窮而國獨富安者。”(3)明太祖認識到與民休養的重要性,在施政中也注意保養民力。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四方水旱……災難以實聞。免鎮江租稅。避亂民復業者,聽墾荒地,復三年。”(4)洪武十九年“夏四月申辰,詔贖河南饑民所鬻子女。”(5)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曆戊,工部奏層張致中上書言三事。“……其三曰,北方郡縣開墾荒田,歲有坎廣,而土曠民稀,墾辟有限”。(6)北方因戰亂,土地荒蕪,人力不足,而南方人多地少,從這裡可以了解,明初的移民政策是有必要的。明政府實行移民開荒,由府縣給予農戶耕牛種子路費,有力保證了移民政策的施行。

除了恢復經濟的措施外,明政府還特別注重經濟作物的種植。朱元璋還未正式稱帝的龍鳳十一年六月下令,凡農民有田五畝到十畝的,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的加倍,田多的照比例增加。不種桑的便出絹一匹,不種麻和木棉的出麻布或棉布一匹。這種耕織結合的生產方式,有利於農村家庭手工業的發展。明王朝建立後,更將這一製度推行全國,並規定科徵之數。明初種植政策得到較為有力的實施,湖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