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上得學會打剛柔相濟的“太極”(2 / 2)

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清廷製定了“借師助剿”的策略,李鴻章成為了具體實施這一計劃的大臣。

但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李鴻章對洋人表麵客氣,內心卻十分厭惡。因此,從一開始,他就暗暗定下了“利用但不受製”的對待洋人的策略。

“洋槍隊”在當時是受雇於上海官紳的雇傭武裝,並不受外國政府控製。李鴻章的第一步,就是加強其作為清政府雇傭軍的性質。因此,他與英軍首領簽訂了一份協議,英方承諾英法的兵力與他的軍隊配合作戰,並聽從他的指揮,並承認中國主權不可分割的地位。

在發生“蘇州殺降”事件之後,李鴻章與“洋槍隊”的關係惡化,同時也遭到了在華洋人的抨擊。對此,英國方麵要求立刻停止“洋槍隊”對清政府的所有軍事援助,並要求李鴻章書麵認錯。然而李鴻章對此不置可否,他表示這是中國的軍政,與外國無關,從而堵住了英國人的嘴巴。

話雖如此,李鴻章仍然覺得日後需要有求於“洋槍隊”,於是決定采取籠絡手段,多次派人勸慰“洋槍隊”,並向朝廷請求給予其首領頭等功牌一枚,白銀一萬兩,這樣才終於使雙方的矛盾得以緩和。

但同時李鴻章知道,雙方之間的分歧已經加大,因此,他開始著手遣散“洋槍隊”。一方麵,他向朝廷上疏表彰“洋槍隊”的功績;另一方麵,他以長江中下遊戰事接近尾聲為由,派人與“洋槍隊”首領商議解散事宜。

其間,英國方麵出麵阻攔李鴻章的做法,但遭到了拒絕。隨後,李鴻章給予巨額遣散費,將“洋槍隊”三分之二的將士遣散,並驗收了其所有軍械,而剩餘的三分之一精銳改為淮軍新式槍炮隊二營。這既壯大了淮軍的聲勢,又消除了英國方麵對遣散“洋槍隊”的擔心。

在同“洋槍隊”的較量過程中,李鴻章表現出了高超的馭權之術,他將自身與“洋槍隊”的關係,始終限製在雇主與雇傭者、利用者與被利用者、節製者與被節製者的關係之中。即使雙方發生了矛盾,李鴻章也巧妙地采取了回避和安撫的態度,緩和了矛盾,並使得“洋槍隊”繼續為清廷所用。在當時清朝官員聞洋人而色變的局勢下,李鴻章能夠冷靜地分清雙方的立場和相互關係,並利用權謀將對手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不能不說是一個成功之舉。

由此可見,官場是一個複雜的利益交錯的領域,想要在官場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沒有一定的謀略和技巧,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