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將難,不如激將更妙
福特曾經在自己的企業中推行了一種提高生產效率的行之有效的辦法。這種方法的提出其實源於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
有一次,福特在做績效考核的時候,發現其下屬的一個工廠總是不能達到預定的指標。“怎麼回事?”福特問那個工廠的廠長,“像你這樣能幹的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不知道。”這位廠長委屈地說,“我想盡了方法、使盡了招,他們就是不出活。”
此時正是太陽西落白班工人即將交班的時候。
“拿一支粉筆來,”福特說,然後他轉向其中一個人,“你們今天裝了幾部機器?”“6部。”福特在地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6”,便一言不發地離開了。
當夜班工人來上班時,他們看見這個大大的“6”字,便問是什麼意思。白班工人便把今天發生的事如實相告。
當第二天早晨夜班工人交班之後,福特又來到這裏,他發現地板上的“6”字已經被換上一個“7”字。白班工人來上工的時候,看見那個大大的“7”字,心想:夜班工人以為他們比白班工人能幹,是不是?好,我們要給夜班工人點顏色看看。於是白班工人便加緊工作,下班前,他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10”字。此後,廠裏的生產狀況逐漸轉好。不久這個生產一度落後的廠成了全公司的先進生產單位。
一般認為,在博弈中為了保證合作,有兩種策略可供選擇:一是承諾,二是懲罰。除了這兩種還有沒有其他策略呢?故事中,福特提供了第三種策略——激將法。
“提高效率的辦法,”福特說,“就是激起競爭。我的意思不是鉤心鬥角、互相使壞,而是激起他們求勝的欲望。”福特的激將法的確高明!
著名的行為科學家侯茲柏曾深入研究從工廠作業員到高級經理的工作態度。他發現激勵人們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工作本身。如果工作令人興奮和感到有趣,負責工作的人就會渴望去做,而且努力做得完美。這就是每個成功的人在奮力追求的:競爭和自我表現,證明自己的價值並爭取更多的獲勝機會。正是這種競爭和超越的欲望才促使人們參加徒步競走、百米衝刺等競賽。
這就告訴我們,無論是在管理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你想讓他人與自己合作,與其請求,不如激將。挑戰是任何成功者都喜愛的一種競技。挑戰是一種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是證明自身價值、爭強鬥勝的機會。所以,如果你要想讓一個人改變被動的狀態、積極主動地與你合作,那你就應該注意:運用激將法給他提供一個挑戰、提升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