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有喜愛賣弄的人,以音樂之神才配擁有的高姿態,對那些偉人指指點點,仿佛不挑出點毛病,不看出點問題,就顯示不出自己具備如何的真知灼見。可是返回來想想,李斯特收到最多的差評無非是‘炫’‘嘩眾取寵’‘空洞’‘無內涵’,這些詞送回給說這話的人不是更合適嗎?如果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審美,炫耀自己的內涵,又怎麼會敢於指責那樣一位已被時間證明了偉大的人呢?而這種不自量力的行為不才是真正的‘嘩眾取寵’麼?而這樣的做法本身就很沒內涵吧?
在如今真正懂行的人眼裏,李斯特的音樂所剩下唯一值得詬病的地方隻有‘炫技’而已(人品上的自大啥的姑且不論,哪個音樂家的性格沒點毛病要挑毛病誰也不是完人),他的中晚期作品內涵之深刻,也已有公論。反倒是一些業餘愛好者,喜歡標榜‘內涵’去誤導初入門的樂迷,以訛傳訛,致使網絡上充斥著李斯特的音樂沒內涵的說辭。同樣,他們喜歡簡單粗暴的貼標簽,比如肖邦就是‘憂鬱’和‘愛國’,貝多芬就是‘扼住命運喉嚨的鬥士’……喜歡用音樂家的性格和一些行為去定義音樂。自然在這些人眼裏,自大且愛炫的李斯特就浮華沒內涵了。可是,李斯特真正的成就,真正對音樂做出的貢獻,是絕對被大眾普遍低估的。
1:首創交響詩,將詩歌的感情和內容與交響音樂有機融合,拓展和深化了標題交響音樂的內涵,為管弦樂創立了新的藝術形式,采用單樂章結構和主題變形手法,對後世的音樂創作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2:他突破了前人模式,強調鋼琴的聲效,將鋼琴的表現力拔高到無與倫比的地步,使鋼琴音樂具有交響性的管弦樂隊效果和宏偉氣勢。
3、在晚期作品中,致力於探索新的技法,比如運用全音音階、五音音階等,和聲常用九和弦增三和弦,調性擴張到了極限。這些探索對瓦格納和印象派的聲樂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4、他的超技所蘊含的鋼琴演奏的各種輝煌技巧,極大豐富了鋼琴教學與演奏者的技術認知領域。(注:這幾點非原創,分別摘自一些學術文章)
李斯特把鋼琴看做他自身存在的一部分,曾發誓說‘隻有在我做到一切我可能做到的,得到一切我可能得到的之後,我才會放棄對鋼琴演奏發展的鑽研’。可是他在當時太過出名了……當時有很多偉人,肖邦、舒曼、瓦格納、勃拉姆斯……等等,但李斯特仍是其中最耀眼的中心人物。即使在現在,也沒有哪位音樂家能和他受民眾歡迎的程度相比。他脫離了當時音樂家普遍為貴族沙龍表演的模式,第一個走進數百人的演奏大廳,也是第一個將鋼琴擺到了正確的位置上,第一個發明了背譜演奏方式(當然這在差評者眼裏都是為了炫他自己……我倒不反對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李斯特就算是一個差評者所說的‘如果吸引不到別人的眼光就糾結的不行的自戀狂’,又怎麼了?有什麼不對?這麼做的動機到底是什麼誰也無法定論,可他的貢獻卻絕對存在,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他人做事的動機本來就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當時的樂迷對他瘋狂迷戀到什麼程度?人們拽著他的頭發和衣袖以及其他一切能拉住的地方表達自己的敬慕,有貴婦撿起他熄掉的煙頭藏在自己胸`前,還有人不斷在他的演奏會上暈倒……有人說這是因為他會炒作,當時隻有他明白要引起轟動就得利用報紙和輿論,但那又如何?炒作的確是增加人氣的辦法,但肯定不能僅靠炒作就成為‘現象’。誰能保證換一個也能炒成當世最紅?這世上也再沒出現過第二個李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