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可能因為他們比較清高……”
肖邦腦殘粉的氣勢爆發,連大神都不得不退讓了。
“那照您這麼說,我是沒可能見到肖邦了?”
“隻能說機會比較渺茫吧。”
“那我到底是因何召喚您的呢?”
說著話,兩人已從學校回到家中,狄雲照例隨便吃了點東西,就再次坐到鋼琴旁。可是再次開始練習前,他卻想起方才進門時問起的那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呢。
帶著這種疑惑的心情是沒法練習的,他再次麵對李斯特,重複問了一遍。
李斯特拗不過他的執著,隻得問他:“你真的不知道?”
“真的。一點都不明白。”
“那你急什麼,反正以後總會知道的。”
“……吊人胃口不是你的風格啊大神!你一直都很率性呀!”
“好吧我告訴你。”被狄雲無意中送了頂高帽的大神立即率性了:“是你的琴聲在召喚我啊。”
“我的琴聲?”
“對,你為我的曲子著迷,便用華麗的音色和燦爛的技巧,向作曲者獻上了你純粹的敬意與讚美,那聲音帶著滿懷真誠的追尋的心意,一直傳到了我的耳邊,所有的樂句都在對我訴說著‘想見你,很想見到你,想知道你寫下這些曲子時到底抱著什麼心情’,聽到了這樣發自內心的呼喚,我怎麼能夠拒絕呢?”
狄雲瞬間臉紅了。他的確不知道李斯特為何會來到自己的麵前,但對方所說的也確實都是事實。被他的安慰曲溫暖,被他的夜鶯吸引,被他的B小調觸動心靈,和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共鳴著對祖國的熱愛……隻是不想說出來而已。即使在專業領域裏,有段時間也充斥著對李斯特式的華麗絢美和拉赫瑪尼諾夫的享樂主義的批判,似乎隻有厚重的貝多芬、憂鬱的肖邦、嚴謹的巴赫那樣的音樂才有高格調和內涵。也有不少人選擇彈奏李斯特的初衷,並不是愛,隻是為了誇耀技巧,因為也隻有李斯特的音樂,即使沒有投入很充沛的感情,也能讓聽眾從超絕的技巧中直觀的感到震撼。
狄雲沉默望著響應自己召喚跨界重臨此世的李斯特,心中那點秘密被指出來的羞澀,逐漸為蔓延開來的感動而取代。這一天,他的練習開場不再是那些高難度的超技曲目,而是李斯特曲目中最簡單的一首《愛之夢》。
愛之夢那幾句優美的題頭詩,就像這醉人的旋律一樣溫暖了少年的心。
——你的心總得保持熾熱,保持眷戀;
——隻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
——隻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
——你就得盡你所能,讓他時時快樂,沒有片刻憂愁!
譜寫出《愛之夢》這樣不朽名篇的李斯特本人也正是這麼做的。隻要有一顆心在真誠的呼喚,就能放下高傲和矜持走近他的身邊,引導那懵懂的少年看向更廣闊的世界。
即使自身在那廣闊的世界中不過一隅,卻也並不重要。因為——
——愛吧!願愛多久就愛多久吧。(本句同樣出自愛之夢的題頭詩)░思░兔░在░線░閱░讀░
本小節後記:
設定上肖邦不會出現,貝多芬也不會出現,主要還是個性的緣故吧。李斯特是個很願意和人交朋友的人,碰到天才會忍不住的指點、提攜,盡其所能的去愛護,雖然李斯特並不是完美的人,生活上也有為人詬病的地方,比如多情,比如奢侈,比如自大、愛炫,但對朋友、對後輩都是沒說的。他也是唯一一個誰求到門下都熱情指教而且不收學費的好老師,所以如果他的靈魂真的聽到有人獻上讚美與愛,肯定會有所回應的吧。老好人舒曼應該也可以的,溫柔的莫紮特同理。肖邦貝多芬勃拉姆斯就實在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