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也者,自知之明,視聽言動之非禮、喜怒哀樂之不中節,一切善與不善,誠密察而不自欺,則莫不知之,所謂物之則也。
答王新甫
夫自覺則不待強,不能強,則覺未真切也。夫官不可以求暇也。民未遂其生,與未複其本心,何啻水火之焚溺!治民者,將以救焚拯溺也,烏得厭煩?厭煩求靜,得非救焚拯溺之心有所未切乎?夫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孔孟之道,忠恕而已矣。今語人以堯舜孔子,或不敢當。若語人以愛親敬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又何不敢當之有?
答周以介
夫性一而已,惡得有二?然危者為人心,微者為道心。危微之幾,如水湧為波,波平為水,間不容發,則亦不可以其本一而不精察其所以二者而致之一也。
答孫宗禹
凡毀譽之來,皆益以感動其心,曰,是告我以過而導我於善者,益省其所未至而不敢足乎其所已能。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之學,正己而不求諸人者如此。
答毛伯祥沈惟順
人之身心,自朝至暮,視聽言動之感應、喜怒好惡之酬酢,或作或止,無非事物。然念有善不善,故事物有格不格,而獨知昭然,不可欺也。
答陳履旋周子雲,無欲故靜。今有意求靜,欲也,厭煩又欲也,勉強順俗又欲也,心惡得而靜哉?
答馮州守
良知不由聞見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良知聞見本不可得而二也。幾微之間,一毫不以自欺,則灑掃應對,便可到聖人事,而況讀書作文?苟自欺其獨知,不盡其本然之善,則雖一匡天下,民受其賜,猶不得謂之仁義,不得謂之學,而況今之讀書作文,以功利為心者乎?身心功夫,一真俱真,一得俱得。若不於功夫上求實際,而於文義上求分曉,則將有無窮可疑,而辨之雖明,亦無分毫於己者矣。人惟一心,心惟一念。一念之中,明覺精察之謂知,真切懇到之謂行。知不能真切懇到,是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即是病,即不得謂之知。行不能明覺精察,是行而不知。行而不知即是病,即不得謂之行。故心之知行本一,而人之不能一者,失其本心者也。非若後世以讀書考古為知,以應事接物為行,判然二事而欲合之一也。惟慎其獨知,念念毋自欺而恒自謙,則知行無不合一者矣。良知即是獨知。獨知非閑居獨處之謂也。靜亦此知,動亦此知,雖稠人廣眾中視聽言動、喜怒哀樂,紛交錯應,而此知之明,是是非非毫發不能自欺,即此是獨,即此是良知本體。從慎獨不自欺處發用,即是良知發用,即是天理物則。雖至於勉強困衡,亦不為造作安排。
答翁東崖
所論莊生齊物,要亦近吾儒見大心泰之旨。惟其縱恣脫略,不知致知格物之實,故未免於有蔽。
答貢玄略
學問功夫,唯當於知上理會。此一點靈明,即性命之理,萬化之原。此處不欺,即種種皆真;此處一欺,即種種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