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則4:投其所好——對象意識原則(2 / 2)

◆對年幼者

比你年幼的人,有些思想太超前,有些懂得沒有你多。前一種情形下和他們交流沒有絲毫的困難,你隻需深沉一些就行,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還要注意不要給他們直呼你姓名的機會,也不要同他們辯論。你隻要讓他們知道,你希望他們尊敬你,而且你也一直在維護自己的尊嚴。要知道,人們總是因你自己看重自己才尊重你,尤其是那些比你年幼的人。

◆不同的文化背景

另外,說話要考慮對方的文化背景。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不同特點,要與說話對象保持一致。從事不同職業、具有不同專長的人所具有的信息類型和興奮點常常是不一樣的。他們會因為不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儲存對不同的話題津津樂道。如果從對方一竅不通或一知半解的問題引出話題,他們就會覺得味同嚼蠟或者無言以對,這樣,要想深談下去是很難的。如果能抓住對方職業或專長的特點,誘發話題,就能較容易觸動他心靈的“熱”,進而產生共鳴。

◆不同的思維觀點

不同的人思維方式各有迥異,他有他的想法,你有你的觀點,交談能否融洽則在於你話題的選擇。假如你不了解他的情況,自己隻顧一味地誇大其詞,滔滔不絕,他肯定沒有興趣同你交談;假如你知道他現在想要知道的、迫切需要了解的話題,同他促膝長談,他肯定會津津有味地傾聽你的述說。

◆不同的性格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談;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對他則應注意委言婉語循循善誘。所以,因人而異的談話方式不僅能表現出自己的素質修養,更能讓對方在與你的談話中感受到尊重與信任,這一點不可不知、不可不學。

3.把對方當成自己人

投其所好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啟發對方進行心理位置互換,讓對方設身處地地體驗別人心理,主動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也就是將心比心術。

用語言作假設,可達到將心比心的目的;也可用自己的行為,現身說法,讓對方體驗別人的心理,進而對他的言行作出調整,同樣可達到將心比心的目的。

某商店有位營業員很會做生意,他的營業額比一般營業員都高,有人問他:“是不是因為能說會道,所以生意興隆?”他回答說:“不是,我的秘密武器是當顧客是自己人。”

有一天,某位顧客站在櫃台前東瞧瞧,西看看,還不時用手摸摸擺在櫃台上的布料,卻不肯買貨。憑經驗,營業員判斷這位顧客是想買塊麵料,於是趕忙迎上前去說:“您是想買這塊料子嗎?這塊料子很不錯,但是您要看仔細,這塊布染色深淺不一,我要是您,就不買這一塊,而買那一塊。”

說著,營業員又從櫃台裏抽出一匹帶隱條的布料,在燈光下展開接著說:“您像是機關裏的幹部,年齡和我差不多,穿這樣料子的衣服會更好些,美觀大方,要論價錢,這種料子比您剛才看到的那種每米多三元多錢,做一身衣裳才多七元多,您仔細看看,認真盤算盤算,哪個合算。”

顧客見這位營業員如此熱情,居然幫自己選布料,挑毛病,於是不再猶豫,買下了營業員推薦的料子。

這位營業員之所以能成功地做成這筆生意,就是因為運用將心比心術。站在買者的立場上替顧客精打細算,現身說法,使對方戒備心理、防禦心理大大降低,而且產生了一致的認同感,故而說服了對手,做成了生意。

將心比心術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謀劃和考慮,了解他的心理,了解他的需求,了解他的困難,這種說服方法容易使對方接受,達成統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