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則4:投其所好——對象意識原則
言談不可忽略“對象意識”,應區分對象,投其所好。
不同的人,其職業、誌趣、身份及其與你的關係,都各不相同。如果想要得到對方的好感,交談投機,就應該設法盡量多地了解對方各方麵的信息。具有強烈的對象意識,充分了解對方,交談必然會更加融洽,達到理想的交談氛圍。
1.通俗的言談公式
提到投其所好,民間有一個通俗簡單的公式——“遇物加錢”與“逢人減歲”。這一通俗的言談公式,正是針對人們的普遍心理,采用了討人喜歡的說話技巧,相信聰明的女人一定不會對這個公式陌生。
◆加法,遇物加錢
遇物加錢是指在品評別人所購物品時,對其價格故意高估,從而使對方高興,求得更好的心理相容。比如:
辦公室小張買了一套樣式挺不錯的西服,鄰桌李大姐知道市場行情,這種衣服兩三百元完全可以買下。於是李在品評時說:“這套西服不錯,恐怕得四五百元吧?”小張一聽笑了,高興地說:“大姐說錯了,我220元就買下啦!”這裏李的說法就很有技巧性,在他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錢買下這套衣服的情況下故意說高衣服的價格,使對方產生成就感,當然也就使得對方高興。
◆減法,逢人減歲
由於成年人普遍存在這種怕老心理,所以“逢人減歲”就成了討人喜歡的說話技巧了。這種技巧特征在於把對方的年齡盡量往小處說,從而使對方覺得自己顯得年輕,保養有方等,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比如:
一個三十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二十多歲,一個六十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四五十歲,這種“美麗的錯誤”,對方是不會認為你缺乏眼力,對你反感的,相反,他會對你產生好感,形成心理相容。
2.對不同的人說話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也就是在和對方交談時,盡量使用對方認同的語言,談論對方熟悉和關心的話題。也要看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因“人”而異。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和善可親是很著名的。他在官邸接受來訪時,都能針對不同的客人,適當地談不同的話題,開始很多人都對此感到驚訝。後來人們才知道,其實他在會見客人之前,都先查明了客人的興趣,然後作了許多必要的準備。難怪他給大家的印象這麼深刻,因為他關心自己的興趣,所以對他充滿好感和敬意。
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說得好不好,是否有口才,不僅要看話語是不是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還要看聽者能不能準確理解,樂於接受。因此,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藝術。
◆對地位高者
與地位高者談話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態度要尊敬;對方講話時要全神貫注地聽;不要隨意插話,除非他希望你講話;回答問題要簡練適當,盡量不講題外話;說話自然,不要顯得緊張。自己尊重自己,不要做一個“應聲蟲”,一味地隻說“是”,如果那樣,別人就會心有不悅,覺得你沒有主見。
◆對地位低者
與地位低於你的人談話時要莊重。也許你會因為別人地位卑於自己因而說話漫不經心。一旦你認為和對方談話太簡單,不用多費腦筋,你的談話就會給人一種隨隨便便的印象。可是,他們並不見得比你的能力弱。所以,這種時候,你應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說的話感興趣,而且他有必要說下去。你說話時必須莊重、有禮、和藹,避免領導者高高在上的態度;讚美他出色的工作表現;講話不要太多;不要顯得太親密;不要以自己的優越地位阻止他。
◆對老人
和老年人談話要謙虛。我們常聽到長輩教育後輩時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是很有道理的,老年人雖然接受的新知識比你少,可是他的經驗比你豐富。因此談話時,必須謙虛。
老年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年高,他們喜歡顯得比真實年齡更年輕,或努力獲得一個青年人的活力和健康的神氣。所以與老年人談話時,首先,不必直接涉及到他的年紀,隻提起他所幹過的事,這一話題就能深入他的心,他也會覺得你非常惹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