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必須及早明白人生的道理(1 / 1)

《明清哲人名言錄》談到:一個人“童年不宜過順境,中年不宜過閑境,老年不宜過逆境”。許多人從自己一生的體會中,紛紛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女:“從小的生活過於舒坦順利,反而不利自己將來的成長。”吃苦耐勞是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石,怕苦懶惰是造成人生失敗的根本。苦中有福,苦盡甘來,磨難是金。少年時能夠刻苦努力學習,中年時能夠忙碌工作,那麼老年時就該悠閑享福了。不要在青少年時代就把自己的福分享盡。

孔子勸告天下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少年時若熱衷於談情說愛,則會荒廢學業,老來會懊悔的;壯年時若爭名爭利,則會招來各種災禍;老年時若以權謀私,則會導致身敗名裂。好色、好鬥和貪婪是人生的大敵。

有人說:“人生必須要具備五種能力:一是自然能力;二是技術能力;三是知識能力;四是社會交往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隻有自己及早擁有這五種能力,那麼自己才會有幸福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要不斷鍛煉自己的這些能力。

人生最悲傷的事情是:少年時不去好好學習,中年時還不成熟以及陷入貧苦的境地,老年時總是不安心和不快樂。這樣的人生不僅是可怕的,而且是十分悲慘的。如果我們能夠在年少時就明白這些簡單的人生道理,那麼我們就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人生道路,並且不用去恐懼未來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少年時一定要肯吃苦,並且要努力學習,打好紮實的人生基礎,這樣才有自己的幸福一生。先甜後苦式的生活往往苦不堪言,先苦後甜式的生活卻是甘之如飴。一個人的福分不是無限的。從小生活在“蜜水泡的糖罐”之中,隻會使自己產生時時依賴的思想,導致意誌脆弱、自主力差的惡果。幸福隻有經過自己辛勤的勞動來換取,才是甘美的,才是真實的。現在的“小太陽”、“小皇上”,將來會是“老乞丐”、“弱勢人”。明智的人總會感覺自己潛在的危險。

不要懼怕苦難,逆境能夠出人才。苦難是自己一生最好的營養。“一個人若沒有苦難,說明此人活與不活已經一樣”。真正激起人振奮的隻有苦難,苦難是一種人生的考驗。有人特別能善待苦難,於是能夠忍受苦難和超越苦難,最終成為人人羨慕的成功者;有人被苦難折磨得不成人樣,於是淪落為苦難的奴隸,最終成為人人譏笑的對象。

人生最大的惡,就是做不孝之子。俗話說,百善孝為大。一個人的孝道不隻限於長大以後,贍養父母,使其安度晚年。孝道還在於自己從小開始,注重品行修養以及努力學習。小時能讓父母省心,大了能讓父母放心,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材,這是兒女對父母盡的最好孝道。世上做父母最開心的,就是做兒女的有出息,有孝也有忠。有人曾說:“孩子是最大的‘暴君’,他(她)把父母的青春、精力與錢財全部吃光,從不手軟,稍有怠慢就會委屈得不得了,一旦長大就遠走高飛,不顧父母生死。”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做一個不孝之人。

如果自己能夠明白“過分的愛是害不是愛”的人生道理,那麼就能夠堅決拒絕父母的溺愛。溺愛無疑會讓一個人患上不可醫治的“癌症”。嬌生慣養,百依百順,照顧過度,保護有餘,結果導致自己任性、固執和嬌氣。於是隻愛聽好話,不會聽壞話,於是隻會適應順境,不會適應逆境。但是,自己認真想一想,當自己走上社會以後,誰會對自己百依百順呢?千萬別“在家一條龍,出外一條蟲。”

我們的許多人都想現在就逃避嘮叨的父母和逃避嚴厲的老師,可是自己一旦走上社會以後,就能夠完全意識到過去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到哪裏去尋找嘮叨的父母和嚴厲的老師的那種無私的愛呢?在社會上是沒有人會嘮叨你的,你隻能自己對自己負責。家庭和學校可以給你寬容,可以給你喘息的空間,可以給你改正缺點的機會,但是在社會上是沒有這種環境的。

一個人若有誌氣、有作為和有氣節,在社會上才能夠立得正、站得穩。具有高尚節操的人,能夠做到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那樣,於是不僅能夠得到人們的愛戴,而且還能夠得到人們無私的支持,以及人們衷心的擁護,從而可以成就自己的豐功偉績。不做“空心”人,要做“實心”人,因此,自己必須有努力向上的品格。

做人必須要有骨氣。人無倔強之氣,終無大業所成。倘若打掉牙,不能光流眼淚,還必須學會和血吞咽下去,這樣才有成就偉業的品格。但假如光知道威猛剛強,而不知道柔韌和忍耐,也會導致人生的失敗。剛與韌,必須有機結合,這樣才會百折不撓。有骨氣,別人才會更尊敬自己,所以千萬不要做軟骨頭。

感悟人生才有人生的幸福

一個人越是早感悟人生,那麼就越有自己的幸福。假如自己認不清人生的道路,那麼肯定會被痛苦、憤怒、麻煩和悔恨所纏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