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挑戰非自我因素(3)(3 / 3)

長期堅持對他人的了解之後,自大者就會由自我世界中走出來,隨之他的“自以為是”也會慢慢地消逝。

心理學家認為,達到或超過優異標準的願望,是個人認真去完成自已所認為重要或者有價值的工作,並欲達到某種理想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正是成就動機推動人們在各種行業裏奮發圖強。人要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定出符合自己實際能力的奮鬥目標。

虛心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誠然,誰都不可能成為無所不能、萬事皆通的全才,然而,隻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善於把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長處,那麼他必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進步。

克服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東西。一般地說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容易誘發人的逆反心理的產生:

當某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隻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極易引起人們的猜疑、揣度、推測,以至不顧禁令地尋根究底可小作嚐試。

青年處於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青年人與社會的認同不僅是簡單地采取適應社會規律的途徑,而且還希望社會承認他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與社會之間的認同。因此他往往表現得偏執,好表現自己,有意采取與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有的人多次失戀,便認為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有的人一向循規蹈矩、與世無爭,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於性情大異變得粗暴、多疑、怪僻。

這種在特定的條件下,其言行與當事人的主觀願望想反,產生了與常態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應,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現。一旦這種態度構成了心理定勢,就會對人的性格產生極大的影響,經常性地左右他的一舉一動,成為他言行舉止的一個基本特征。

逆反心理是一種單值、單向、單元,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人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麵目,而采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麵臨的問題。

逆反心理經常地、反複地呈現,就構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無論何時何地都與常理背道而行。表現形式上與富有創造性的行為頗有類似之處,因此某些逆反傾向嚴重的青年也常對此津津樂道,或在心理上為自己的怪異行徑尋求“科學”的根據。

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質上與創造性的個人素質有著根本區別,它往往是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偏激和頭腦簡單的產物。

提高文化素質、廣聞博見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個對生活有著廣博知識的人,憑自覺就能認識到逆反心理的荒謬之外,從而采用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

廣聞博見能使我們避免固執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則使我們在最終認識真理之前走了許多彎路,當我們醒悟過來時往往太遲了。

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們缺乏對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想象力。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用一個辦法就已足夠,但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卻存在著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製住,那麼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短視和顯得愚蠢。它使我們無法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讓思想僅僅是在“對著幹”的軌道上盲目滑行。

當我們冷靜地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強烈反對的意見固然並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對著幹”起碼也使我們的思維同對方同樣的狹隘。因此,對總是懷有逆反心理的人來說,努力培養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於我們開闊思路,從偏執的習慣中超脫出來。

寬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過自我不斷的思維訓練來獲得,它能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種近乎病態的心理狀態,如果你想有所作為,就必須經常性地進行這種自我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