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挑戰非自我因素(1)(3 / 3)

一個人,特別是青年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幻想,就會目光短淺,胸襟狹窄,不會為了明天的歡樂而努力克服今天的困難。的確,積極的幻想是青年人的一種寶貴的品質。

消極的幻想常叫“空想”或“夢想”。它的特征是脫離實際,以願望代替行動,俗話叫“想入非非”。空想的人,隻有白白地浪費青春和生命。

產生病態空想的原因,一般有兩種:一得自我意識成熟障礙,大多與智力開始有關,心理水平跟不上年齡;二是因受過挫折,現實情況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便想入非非,求得幻夢中的精神滿足。

如果產生的原因得不到解除,加上意誌的薄弱,這種病態空想就很容易成為強迫空想,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正,情況得不到改善,就有可能發展成為抑鬱症——心因性疾病。

怎樣才能擺脫強迫空想呢?

(1)社會賦予青年的任務是學習,儲備長大後服務於人民的資本。一個人是否活得有價值,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盡了力。人生活計三十六,行行出狀元。

(2)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學科,投入力量,爭取好成績,之後再遷移到其他學科,臻至全麵提高。這樣,自己的信心就會逐步增強,空想就會步步退卻。

除了學習之外,還應多參加活動,多與別人交往,以期改善內向性格,培養多方麵的興趣和樂觀的情懷。

(3)當強迫空想來臨時,運用意誌力自我克製。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自我暗示、自我命令。暗示、命令自己不要空想;暗示、命令自己把精力調到學習和活動上來。如果不行,還可以離開現場去訪友或逛逛公園。

克服優柔寡斷

遇事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有人上街要買台彩電視機,由於價錢較高,又都不是名牌,往往反複比較,反複動搖。結果跑了許多家商店,去了許多次,就是決定不下來。心理學家認為,人在處理問題時所表現的這種拿不定主意、優柔斷的心理現象是意誌薄弱的表現。

為什麼有些人遇事易反反複複、優柔寡斷?這主要是因為:

(1)心理學認為,對問題的本質缺乏清晰的認識是使人遇事拿不定主意並產生心理衝突的原因。隻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優柔寡斷多發生在青年人身上,這是因為青年人涉世未深,對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的緣故。

(2)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旦遇到類似的情境,便產生消極的條件反射,踟躕不已。

(3)一般說來,優柔寡斷者大都具有如下性格特征: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體中隨大流,過分小心謹慎等等。

(4)這種人從小就在倍受溺愛的家庭中長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現成生活,父母、兄弟姐妹是其拐杖。這種人一旦獨自走上社會,遇事易出現優柔寡斷現象。

另一種情況是家庭從小管束太嚴,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人隻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們就擔心不合要求,在動機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怎樣克服這種遇事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毛病呢?

(1)培養自信自主自強自立的勇氣和信心,培養自己性格中意誌獨立性的良好的品質。

(2)不要追求盡善盡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隻要不違背大原則,就可以決定取舍。

(3)心理學認為,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相關。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有膽有識,有識有膽”。

(4)“凡事予則立,不予則廢”。平時經常開動腦筋,勤學多思則關鍵時刻有主見的前提和基礎。

(5)排除外界幹擾和暗示,穩定情緒,由此及彼、由表及裏仔細分析,亦有助於培養果斷的意誌。

克服目光短淺

目光短淺,必將一事無成。那麼,如何使自己具有遠見卓識呢?

(1)要有遠見,最根本的是要有見識,古代的“見”字相當於今天的“哲”字,見識就是哲學世界觀。要避免目光短淺,就要學點哲學,學會用哲學理論思考問題即要辯證、全麵地、係統地、曆史地、邏輯地、相對地觀察。認識不能凝固化、絕對化,要用聯係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善於發現事物的本質聯係,把握矛盾的發展規律。要把哲學作為方法論來觀察世界(包括認識自己),使自己具有哲人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