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悲觀的情緒
悲觀情緒人人有之,有些人為之瘋狂,被擊倒;有些人意誌堅定,突破了牢籠,從悲觀的沼澤地爬了起來,成為自己的太陽。
你可能對多少次受到別人的“搶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記得很牢,或你總是對自己說:“我真倒黴,總被人家曲解、欺負。”那你當然沒有一刻的輕鬆愉快,你變得很悲觀。
如果你把注意力盯在與別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並常常告訴自己,誤解、敵視畢竟是次要的,並把愉快、向上的事串連起來,由一件想到另一件,你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緒。
樂觀的人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對失敗有點可貴的“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經常焦慮不安,後悔本應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對別人獲得的每一分成就、榮譽都想無條件地取得,企求盡善盡美。最後總是既有無窮的欲望又有無窮的懊悔。這是悲觀情緒的真實體現。
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麵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
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幹涉人格。怨恨、挑剔、幹涉是心理軟弱、心理“老化”的表現。
遇到情緒扭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回避一下,打破靜態體驗,用動態活動轉換情緒。隻要一曲音樂,會將你帶到夢想的世界。如果你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起來,手腳拍打起來,無疑,你的心靈會與音樂融化在純淨之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你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
如果你出了工傷,隻能靠輪椅行動,這對你無疑是重大的打擊。而殘疾的身體,往往使人變得浮躁、悲觀。但是,浮躁、悲觀是無濟於事的。你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你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活動冀望,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大丈夫能曲能伸,隻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
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說,或者輕視、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結果你又多了一個人際屏障,多了一個生活的對頭,那當然也使你整日誠惶誠恐,不知他人在背後又要搞什麼。
正確的方法是:淨化自己的誠意,不回避對方,拿出豁達的氣量,主動表示友好。這樣做,使你在針鋒相對,逃避退縮、一如既往的三種態度上找到最利於個人情緒健康的方式。
排除悲觀情緒,保持樂觀健康的情緒,關鍵在於有信任、現實的處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別人都在不斷改善人際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設計一條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相信,你的人生一定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培養樂觀的情緒
培養樂觀情緒,就等於給自己找到了希望的明天。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向上的心態。
除了理想之外,支持你快樂工作和學習的勇氣或力量,就是活下去的信念。一個人能否活下去,除了體質和疾病因素之外,全取決於“是否想活下去”。研究者發現,老年喪偶後的半年裏,死亡率比同齡人高出6倍。其原因之一就在於失去了感情的依托,對未來感到絕望。
安德遜說:“如果人們感到絕望,就不會去尋取得成功的技巧。”老年人的生活經曆是人生一次新的多變時期,這種變化不像青年期的變化那樣,一切都是新奇、發展的“第一次”,而呈退縮、疏離、衰退的變化趨勢。如孩子離家、配偶死亡、被解雇、退休等等。如果這一時期患有實質性疾病,就可能使患者處於雙重絕望之中,最後由於惡性循環而導致死亡。
情緒不僅是一種心理體驗,也是一種物化過程。人在極為嚴重的消極情緒裏,不僅造成代謝功能的失調,如心率、血壓、消化功能的紊亂,而且沮喪、悲痛、嫉恨、緊張、恐懼、敵意等情緒會使體內分泌破壞或降低免疫功能的化學物質。所以惡劣的情緒,不僅使人容易患病,而且容易患嚴重疾病。
研究證明,樂觀不僅能使人長壽,更能給長壽者樂觀豁達的情緒。
那麼,青年人怎樣才能保持或者培養樂觀的情緒呢?
(1)隻有坦然地處理各種重大事件或意外事件,冷靜地分析問題,力爭做到不喜怒過度,情緒過度就不會使身心健康受到損害。《黃帝內經》中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所以當喜則喜,當悲則悲,但切不可過度。要做到這點還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鍛煉意誌力。
(2)幽默是能在生活中發現快樂的特殊的情緒表現,具有幽默感的人可以從容應付許多令人不快、煩惱,甚至痛苦、悲哀的事情。笑緊緊地伴隨著幽默,是幽默感的核心內容。運動幽默,調解快樂的情緒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