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說辨謀略 (6)(2 / 2)

元昊見二人行動奇特,又是宋人打扮,想必其中會有什麼不一般的緣故,便親自審訊,問二人為何來到夏國,竟敢以名訊相犯,難道不怕治罪麼?二人卻滿不在乎地說:“‘姓’尚不理會,還在乎什麼‘名’?”這一下可說中了元昊的心事。原來元昊一直想割據西北,自立為王,但是因為實力不夠,仍受宋朝管轄。他原本姓李,卻不得不接受宋朝賜予的趙姓。這事他深以為恥,一時也無可奈何。元昊見二人出言不凡,內隱玄機,知道此二人一定非同一般,連忙恭敬地請教他們有何妙策。這時,張元、吳昊才將他們的來意講明。元昊正求賢若渴,一聽大喜立即給二人封賜官爵,用為謀臣。

大謀略:刻意求異,製造新聞以求顯揚的行為同頌揚吹捧以達目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在現代公共關係學理論中稱為建設性公關活動,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一語竟值百萬貫

南宋時,有一日楊存中在郊外散步,遇到一個看相測字的人。楊存中用手杖在地上劃了一個“一”字。相士慌忙向他叩頭並且說:“您為何穿著普通的衣服來這裏呢?應當珍重貴體呀!”

楊存中十分詫異,問他何以知道自己身份的。相士說:“‘土’上加‘一’,不是‘王’嗎?”楊存中當即寫了張賞券,賞給他五百萬貫錢,簽上了自己常用的簽名,叫他明天到府中兌取。

第二天,相士到王府去取錢,王府管錢的人拿著這張賞券,細看後,聲色俱厲地對相士說:“你是什麼人?竟敢偽造我們王爺的簽字來騙錢,我要把你送到官府去問罪。”

相士講了事情經過,希望楊存中出來一見。王府管事和管錢的人湊了五千貫錢將他打發了,相士大哭,痛罵管錢人。後來,相士找機會把事情告訴了楊存中。楊就責問管錢人,管錢人從容不迫的回答道:“他今天說你是王爺,以後不知要怎麼往上胡說了,那會給您招來很多流言。現在您已經晉封為王了,哪裏還用得著相士給您看?”

楊存中聽了這話非常滿意,站起來拍著管錢人的背說:“你說得對。”當即將準備給相士的幾百萬貫錢賞給了他。

大謀略:聰明的人必然會隨機應變,審時度勢。

徐渭以酒作利息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1521—1593)字文長,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民間流傳著很多他的機智故事。

一天,徐文長的鄰居張關壽急著用錢,想向他借十兩銀子,可是徐文長手頭也很拮據,隻好陪他去向專放高利貸的高立重借債。

高立重說:“10兩銀子的本錢,明年到期,利息四兩銀子。既然徐先生也在這裏,有徐先生作保,字據就不必出了。”

徐文長笑道:“我看,10兩銀子還三兩酒的利息吧!”

高立重很自然地把“酒”字錯聽為“九”字,覺得相差無幾,就欣然答應了。

一年過去了,張關壽照徐文長的指點,一手拿著10兩銀子,一手提著裝了三兩酒的酒壺,由徐文長陪同,送到高立重那裏。

高立重見了氣急敗壞地大罵起來。徐文長說:“去年明明說好利息是‘三兩酒’,高掌櫃怎麼可以說話不算數呢?”

高立重因為沒有“三兩九”的真憑實據,隻好自認倒黴。

大謀略:對於別人的無理要求,有時候可以在措辭上混淆視聽,讓別人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