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客人見田嬰有些鬆動,就放開膽子說:“相國,您沒聽說過海裏的大魚嗎?”客人說到這裏又止住了,故意吊起田嬰的胃口。
田嬰此時更加好奇了,說:“海裏的大魚怎麼樣?你快說!”
客人說:“我怕越說越多,罪過越來越大。”
田嬰迫不及待地說:“我不怪罪你,你就放心說吧!”
客人這才說:“海裏的大魚,漁網不能捕撈它,魚鉤不能釣住它;可是如果它遊蕩到陸地上,失去了海水,那麼螻蛄、螞蟻都能很得意地欺侮它。現在齊國,也就好比是相國賴以生存的海水,相國長期有齊國的庇護,還要建造薛城幹什麼呢?失去了齊國,就是把薛城築得像天一樣高,又有什麼益處呢?”
田嬰說:“聽君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於是田嬰就放棄了建造薛城的計劃。
大謀略:有見識之人,必有謀略之見,如能在不傷害在位者自尊的前提下,達到勸諫的效果,則是我們該深思學習的。
毛遂自薦立大功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一戰,趙國四十萬人馬全軍覆沒。主將趙括也被亂箭射死,強悍的秦軍長驅直入,公元前257年秦軍又率兵重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
趙國危在旦夕,趙孝成王焦愁萬分,急忙委派他弟弟平原君到楚國去商討救兵。趙國存亡,在此一舉。
事關重大,平原君準備帶二十個最精幹的文武官員同往。他在自己的數千名門客中橫挑豎揀,隻選中十九名,還差一人,卻再也挑不出來了。
這時候,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站出來,對平原君說:“請讓我跟您同去吧。”
平原君對這張麵孔很陌生,問:“先生來我門下幾年了?”
“三年了。”毛遂回答。
“三年?”平原君搖搖頭說,“不行。一個有才能的人處在世上,就好比把錐子裝進口袋,立刻可以看到錐尖從袋裏鑽出來。你來了已經三年,可是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稱讚過你,可見你不夠優秀,沒有什麼本事。你不能去。”
“不對!”毛遂爭辯道,“我從來就沒有能夠像錐子那樣放進您的口袋裏。要是早就放進口袋的話,我敢說,不光是錐尖露出口袋,就連整個錐子都會像禾穗一般挺出來。”
平原君想想,覺得毛遂的話也有道理,就決定帶他去了。同行的十九個門客,一開始都很輕視毛遂,但在一路的交談中,他們才發覺毛遂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果然,當趙、楚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毛遂冒著生命危險,手按寶劍,挺身而出,在盛氣淩人的楚王麵前慷慨陳詞,申明大義。他凜然的正氣使楚王驚懾,精辟深刻的分析使滿朝王臣莫不歎服。毛遂打開了新的局麵,促使楚王和平原君當場締結盟約。不久,楚國和魏國的援軍兩路進擊,終於解開了邯鄲之圍。
事後,平原君感慨地說,“毛遂以三寸之舌,勝百萬軍隊,他一到楚國,我們趙國的威望就大大提高。我觀察的人才不算少了,但竟然錯看了毛先生。”
大謀略:用人,要有平原君的雅量,而自認在某一領域學有專長的人,也不要怕譏笑,應敢於冒尖,敢於自我推薦。
田文論功服吳起
魏王設置丞相官職,任命田文為丞相。吳起認為自己的功勞比田文大,理應自己做丞相。因此心中很不服氣,對田文輕蔑地說:“讓我和你比比功勞,行嗎?”
田文說:“可以。”
吳起說:“率領三軍,使士卒樂於犧牲,敵對的國家不敢打魏國的主意,你和我比哪個行?”
田文說:“我不如你。”
吳起又說:“管理眾官,使廣大的百姓團結一心,辛勤勞作,讓兵庫糧食裝得滿滿的,你和我比哪個行?”
田文說:“我不如你。”
吳起再說:“防守西河,使野心勃勃的秦國不敢向東進犯,讓韓、趙兩國親附魏國,你和我比怎麼樣?”
田文說:“我不如你。”
吳起不滿地說:“既然你承認了更好。這三方麵你都趕不上我,可是位次卻在我之上,這是為什麼?”
田文說:“大王年幼,國人心存懷疑,眾大臣尚未心服,老百姓還不信任,正當這種時候,把國政交給你呢,還是交給我呢?”
吳起沉默了許久,說:“應該交給你。”
田文說:“這就是我位次在你之上的原因。”吳起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對他十分佩服,再也不會向他挑釁了。
大謀略:沒有良好的環境,沒有上層領導者強而有力的支持,沒有團結一致的強大後盾,任何英雄豪傑也難展宏圖。所以,一個人有了功勞,應該多想想上下左右為自己創造的立功條件,眼睛不能隻看到自己的能耐。如果盲目驕傲,目空一切,他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麵。
任座巧言救翟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