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軍事謀略 (5)(2 / 3)

大謀略:用兵之道當虛實相間,當自己處於不利境地時,應該製造假象去迷惑敵人,這樣就會使自己脫離危險。

吳漢移兵扭戰局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吳漢率領征蜀大軍進逼成都南郊。由於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吳漢親自率領步騎兩萬餘人挺進到離成都城十餘裏的地方,渡過大江,在江北安營紮寨,準備向成都發起最後的攻擊。為了保持與後方的聯係,吳漢命令漢軍在江上建起一座浮橋,溝通江北江南,並派副將劉尚統兵萬餘人屯駐江南。經過這一番部署之後,使得江北漢軍與江南漢軍足足拉開了二十裏的距離。

據守成都的公孫述迅速地抓住這一有利戰機,全軍大舉出動,他命大將謝豐、袁吉率兵十萬,分為二十餘營,一齊進攻吳漢;又命別將率軍萬餘人進攻劉尚,使江北與江南的漢軍相互間無法顧及,不能相救。經過一天激戰,吳漢大敗,隻得退入營寨,依托工事固守。於是,謝豐、袁吉指揮部隊三麵圍住江北漢軍,並準備抽調兵力,對江北漢軍圍而不攻,而首先吃掉江南的漢軍。

吳漢此時已認識到了當時部署的錯誤以及分營屯守的危害。他趕緊召集部將宣布:“我軍現在兩處被圍,不能相互救援,處境十分危險。我打算悄悄地退回江南與劉尚合兵禦敵。成敗之機,在此一舉!”部將都讚同這個計劃。

於是,吳漢下令讓將士休息,堅守營寨三日不出,然後虛立了許多旗幟,並堆柴點火,使營中煙火不絕,借以迷惑敵軍。當夜,吳漢率軍悄悄通過浮橋退回江南,與劉尚的兵力彙合了。

由於漢軍計劃縝密,蜀軍竟不知江北漢營已是一座空營,仍按原計劃,分兵包圍江北漢營,企圖使江北漢營不能抽兵救援江南,而謝豐、袁吉則統率蜀軍主力,偷偷從江北移到江南,向江南漢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然而,由於吳漢巧妙地移營合兵,江南漢軍勢力大增。漢軍在吳漢指揮下,又一鼓作氣,大敗謝豐、袁吉,從而擺脫了危險的局麵,這樣得以從容後撤,整軍再戰。

大謀略:吳漢巧妙的運用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虛張聲勢,迷惑了敵人,使自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廉範智敗匈奴軍

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廉範被舉薦為茂才,數月後,他又升為為雲中郡太守。就任不久,恰好遇到北方匈奴大舉入侵,進逼石中。

按照規定,如果來犯匈奴兵人數超過五千,那本地長官就應寫信向鄰近的郡守告急,請求增援。但由於這次北匈奴進犯的戰線拉得特別長,攻擊麵很寬,沿邊一帶烽火連天,廉範也無法肯定匈奴的攻擊重點是否就是雲中,因此當部下要求他向鄰郡告急時,因怕影響鄰郡的防務力量,廉範斷然加以拒絕。

然而,他卻不知道,這次匈奴的進攻重點正是雲中;隨著戰鬥的展開,敵兵的攻勢越來越猛,雲中的兵力非常少,很快就難以支撐了。廉範在這緊要關頭急中生智,命令士兵把兩支火炬交叉捆紮,做成“十字火炬”。入夜,他命令士兵將火炬的三頭點燃,手持一端,遍布營中。這樣,匈奴兵遠遠望去,廉範手下的士兵好似憑空增加了三倍。匈奴兵見此情景,都大吃一驚,以為鄰郡的增援部隊趕到了,攻勢很快就削弱下去了。

廉範從匈奴攻勢減弱的情況分析,知道“十字火炬”產生的效果已經把匈奴兵震住,敵人將會在天亮後退兵。於是,廉範命令軍中淩晨開飯,飯後立即開門對匈奴進行突襲。

由於匈奴兵正在準備撤退,漢兵的反擊行動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一時手忙腳亂,被漢兵激烈猛擊,死傷數百人之後,便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自相踐踏,又損失了千餘人,大敗而逃,從此匈奴兵不敢再犯雲中。

大謀略:這同樣是一則通過製造假象迷惑敵人,而以弱勝強的戰例,廉範運用三頭火把讓敵人誤以為是援軍來到,既保住了城池,又打擊了敵人的士氣,可謂一舉兩得。

班超智勇服鄯善

班超,字伸升,是東漢扶風平陵人,年少就立定大誌,看到當時國家多難,便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漢明帝永平十六年,擔任假司馬(官職名)的班超和從事(官職名)郭恂奉命出使西域,想使那裏的大小國家歸順漢朝。班超帶著36人來到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若羌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