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夙惠(1 / 3)

高祖嚐至一驛,見一童子方執役,問其年,曰七歲。上雲:“七歲孩童當馬驛。”應聲對曰:“萬年天子坐龍廷。”上大悅,複其家。

瞿宗吉十四歲時,見楊廉夫《香奩八題》,即席倚和。淩彥翀[雲翰]是其大父行,彥翀作《梅》詞:“霜天曉角”、《柳》詞“柳梢青”各一首,號“梅柳爭春”。宗吉一日盡和之,彥翀驚歎,呼為小友。

楊東裏一歲而孤,母改適羅理。理為德安丞,歲時祀先,恒命諸子,公獨不見命。時尚六歲,以問母,母泣語故,因慟哭。日益感發,私磨磚土如主式,於外別室祀其三世。每旦入焚香謁拜,出入扃鑰,秘無知者。左右窺以告羅,羅伺之而信,遂皆感泣,命複姓。

解大紳六歲時,穎悟絕人。其從祖常戲之曰:“小兒何所愛?”即應聲吟曰:“愛者芝蘭室。更欲附飛龍,上天看紅日。”又曰:“小兒何所愛?夜夢筆生花。花根在何處,丹府是吾家。”

解學士童時,婦翁過其家。解父抱置椅上,婦翁雲:“父立子坐,禮乎?”解遽答曰:“嫂溺叔援,權也。”

方希直五六歲時,便自雄邁,雙瞳炯炯,目十行下,鄉人呼為小韓子。

李西涯四歲,能作大書,景帝召見,抱置膝,賜上林珍果。六歲、八歲,複兩召之,試講《尚書》。

劉禦醫[溥]八歲賦《溝水》詩雲:“門前一溝水,日夜向東流。借問歸何處,滄溟是住頭。”

李西涯、程篁墩,在英廟朝俱以神童薦。時程九歲、李七歲。上出句曰:“螃蟹渾身甲胄。”程對曰:“鳳凰遍體文章。”李對曰:“蜘蛛滿腹經論。”上曰:“此兒宰相器。”

張棨五歲時,口授書即了了。常雞鳴,忽呼其母曰:“《小學》雲:‘事父母,雞初鳴,鹹盥嗽'。今雞已鳴,何不起?”母曰:“汝才讀書,豈便曉此?”應曰:“我願為此,徒曉耶?”

曾魯七歲,能暗誦九經,一字不遺。

何喬新年十一,翰林周仲規至其書齋,問所閱何書,對曰:“陳子桱《通鑒續編》也。”曰:“子桱書法何如?”曰:“先輩著述,非後生所敢議。然呂文煥之降元,不書其叛;張世傑之溺海,不書其死節;曹彬、包拯之卒,不書其官;羲軒則采怪誕不經之談,遼、金則失內夏外彝之義:似有未當。”仲規大驚,因白其父曰:“三郎學識,不易及也!”

洪鍾四歲,隨父入京,見石坊大書,索筆擬之,遂得古法。至京,設肆粥字。憲宗聞而召之,命書。即地上連畫。已命書“聖壽無疆”字,鍾握筆不動。上曰:“得毋未解?”對曰:“是豈可地上書?”上稱善,命舁幾加凳其上,-揮而就。

羅一峰五歲時,隨母入園中收果,長幼競取,獨不為動,必賜而後受。學於裏師,時乏書,師令遍逐諸生受讀,諸生未成句,羅已成誦。

倪文毅甫五歲,聞鄰塾書,即請入遊。間侍文僖公,問曰:“地上有天,地下當亦有天。”蓋已悟渾天之理。

楊用修七歲作《擬古戰場文》,有曰:“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時人傳誦,謂淵雲再出。

陳太仆沂,五歲屬對,八歲摹古人畫,十歲能詩,十二歲作《赤寶山賦》,傳誦人口。

董中峰[屺]八歲能詩翰。一日,詠胡桃曰:“形狀如雞子,剛柔實未分。擘開混沌殼,渾是一團仁。”

王陽明十一歲,其祖竹軒公攜往京師。過金山,與客同賦詩。眾詩未成,陽明傍占曰:“金山一點大如拳,擲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又命賦蔽月山房,亦矢口而成。

陶文僖甫就外傅朱先生者,好為劄,使童子灑掃,拂展幾席。夷貴於賤,夏不得揮扇。文僖獨安之,曰:“習則不勞,靜則無暑。”

張江陵父故微賤,給事禦史府。顧華玉按部至,聞江陵奇童。時江陵方七八歲,舉止不凡。入見,華玉命作破,以“子曰”二字為題。江陵應聲曰:“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華玉大異之,解所佩犀帶以贈。

張孝廉廷臣,八歲從父令錢唐。有沿司檄覬以上下,廷臣見之曰:“偽也。”問何以知,曰:“於前檄篆不類。”諦驗而信。父曰:“兒任官矣!”有塾客邀遊西湖,而一吏主飲具。廷臣拂衣起,曰:“是將有居間設耶?”歸語父,果侵牟被訐者。

林章七歲能詩,塾師試題群羊,落句雲:“曾從北海風霜裏,伴過蘇卿十九年。”題韓文公像雲:“獨立藍關雪,回看秦嶺雲。非幹馬不迸,步步戀明君。”

楊孟春幼穎敏,八九歲背誦六經,著書十萬餘言。名曰《論鑒》。

吳鼇潭[先曾祖,諱詔相,汝州知州]應童子試,縣尹佳其牘,問年幾何,曰十三。尹曰:“子豈外黃兒?”矢口對曰:“君可中牟令?”

賢媛

蜀既平,明升母子俘至闕下,太祖責以歸命不早。彭氏曰:“向以先夫疆士委托臣妾,夫業一日未亡,妾一日未應死。今已甘斧锧,死無複恨。”酬對從容,辭色無阻。上義之,賜冠帶,居第京師。

潮州周伯玉,與妻郭真順避地村寨。寨眾推伯玉為主,真順謂曰:“予觀寨眾,矜能輕敵。矜能則兵驕,輕敵則寡謀;必敗乃事。”伯玉如言謝去。後寨眾爭長,果殺其主。寨人多積粟,真順勸伯玉散之,日與婢子索綯而食。賊至,盡焚農家積粟。真順引索,與伯玉貫係。賊見謂是捕鹵,恣箕起居,因得從間道脫。太祖定嶺南,將軍俞良輔來征,諸寨皆恐,真順作《俞將軍引》,遮道上之。一寨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