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閩台民間方言熟語概述(3 / 3)

7·閩西北贛方言區。閩西北四縣的贛方言區是由閩北方言蛻變而成的。語音、詞彙都有閩北方言的舊層,但更多的是贛方言的新層。由於這樣,就注定其自然不可能是單純型方言而天生就是一個駁雜型的方言。

8·其他小方言。除了上述七個方言區之外,福建各地還有三類小方言。一是大方言區間的過渡區。如順昌、將樂、明溪三縣是閩方言和客、贛方言之間的過渡區;大田(西部北部)、尤溪是閩方言各區間的過渡區。這些過渡區內部又包含著一群互有異同的小方言。二是方言半島。如浦城縣北部的吳方言(閩西北四縣的贛方言也可看成贛方言區伸進福建的半島)。三是方言島。包括南平城鎮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武平中山鎮軍家話,此外,還有閩方言、客方言在省內分布的許多方言島。

福建方言現實分區表??

采自李如龍:《福建方言》,1997。

台灣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近處僅距130公裏。全省人口約二千二百萬(1998年),其中漢族約占百分之九十七,少數民族占百分之二多。台灣地區流傳的語言主要是漢族居民使用的漢語方言和原住民使用的高山族(山地)語。高山族語屬馬來波尼西亞語係印度尼西亞語族,主要分布於台灣中部的廣闊山區邊緣地帶,以及東部沿海的某些地區。漢語方言中,主要有閩南方言、客家方言,以及以大陸北方方言為主的其它一些漢語方言。流行在台灣各地的閩南方言,通稱為台灣閩南方言。它主要分布於北部、西部人煙稠密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區。在台灣省內使用這種方言的人,估計多達一千二百萬人左右,約占全省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八十。許多講客家方言和高山族語的台灣同胞,也多少懂得一些閩南方言,不少人還說得相當流利。台灣閩南方言是整個閩南方言的一個分支,從源流上看,它是直接來源於福建廈(門)、泉(州)、漳(州)地區的閩南方言。正如連橫在《台灣語典》序中所指出:“夫台灣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流又長……”。因此,台灣閩南方言和福建閩南方言之間的傳承性和一致性,顯得尤其突出。兩地的閩南方言隻有在語音係統和詞彙方麵有一些細小的差別,這種情況當是由早期閩南地區人民大量移居台灣造成的。從台灣閩南方言內部來說,也有一些差別,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時常聽到的所謂“泉州腔”與“漳州腔”。連橫《台灣語典》說:“台灣語音有漳、泉之分,輕重稍殊。大體而論,沿海多泉,近山多漳;以泉人重商而漳人業農也。”所謂漳、泉之分,就是說有“漳州腔”和“泉州腔”的區別。大致說來,台灣中部嘉義、南投一帶和東北宜蘭、羅東、蘇沃等地主要通行漳州腔;北部台北、基隆和鹿港、淡水一帶,南部高雄至恒春沿海一線,主要通行泉州腔。在這裏,“腔”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實際上指的是土音。兩種“腔”的不同,就是兩種土音的差別,猶如福建閩南方言內部有“廈門音”、“泉州音”、“漳州音”的差別一樣。另一方麵,由於台灣閩南方言的“泉州腔”和“漳州腔”,分別來源於福建閩南方言的“泉州音”和“漳州音”,因此,兩種“腔”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兩種“音”的差別。客家方言在台灣省內流行也比較廣,使用的人數也較多,是漢族居民中使用的一種重要方言。它主要分布於偏北部以苗栗、中壢為中心的丘陵地帶,以及南部下淡水溪流域的一些地方。從淵源上說,台灣的客家方言大致源於今廣東東部或閩西一帶的客家話。

閩台兩地有著曆史悠久的血緣、地緣、物緣和文化緣等親緣關係。兩地人民不但語言相同,風俗相近,生產、生活形態以及文化藝術等方麵的內涵也基本一致。長期以來,台灣海峽兩岸人民舟楫相濟,交往密切,兩地之間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淵源關係。早在三國時期,閩台人民就已經有了一定的交往。據《隋書》記載,隋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派遣陳棱等將士到流求,曾經帶回數千台灣男女。這些台灣民眾來到大陸後,就被安置於福建沿海地區。據宋代《三山誌》和明代的《閩都記》《閩書》等古籍方誌記載,這些台灣民眾被安置於福建東南沿海福清縣的“安夷南裏”、“歸化北裏”等地。宋代,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管轄。宋代曾任福建提舉市舶的趙汝適在《諸蕃誌》中記載:“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至南宋,福建閩南沿海一帶的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渡海移居台灣、澎湖。鬱永清《裨海紀遊》說:“自南宋時,元人滅金,金人有浮海避元者,為颶風飄至(台灣),各擇所居,耕鑿自贍。”當時宋代錢幣已在台灣地區流通,台灣與內地已開始“互市”。元代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以此管轄澎湖、台灣。在此之前,元朝中央政府曾於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派楊祥為宣撫使,帶忽必烈詔書到台灣招諭當地原住民。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福建行省設治泉州,以求更好地經營台灣。元大德元年(1297年),派張浩、張進率兵進駐台灣。這一時期,由福建沿海等地移居台灣的居民,已經把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帶進台灣,傳授給台灣民眾,借此推動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他們還在台灣各地傳播閩南話,這也促進了閩台民間方言熟語的傳播和融合。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閩台之間的各種交流更加頻繁而密切。這一時期,鄭氏父子大量招募福建沿海居民移居台灣,開發台灣,閩、粵等地數以萬計百姓渡海來台,加入拓墾大軍。與此同時,閩台民間方言熟語也得以廣泛的傳播和流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三縣,即改承天府為台灣府,轄台灣、風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台灣廈門道,撥兵萬名駐守。這一時期,福建沿海等地仍有數以十萬計的民眾前往台灣。這些大陸移民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各種傳統技藝,同時還廣為傳播文化底蘊深厚的閩南話及其熟語,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台灣社會經濟和語言文化的發展。清末近代以來,隨著海峽兩岸人民更加密切而頻繁的交往,以閩南話為代表的福建民間方言熟語,在台灣地區已經深深紮根,代代相傳。

現代台灣民眾使用的語言,除了中部山地原住民居住區通行高山語以及苗栗、新竹等地的客家人說客家話外,閩南話占了絕對的優勢。所以一般人所說的“台灣話”,實際上指的就是閩南話,也稱作“福佬話”。這種狀況的形成,如上所述,首先與曆史上閩南人大批移民台灣密不可分,其次也與閩南人的文化特征、人文性格有關。曆史上福建遷台移民原籍地主要有三部分:首先是泉州移民,他們入台最早,多分布在平坦肥沃的沿海平原。其次是漳州和廈門移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隨鄭成功收複台灣時進入,在施琅平定台灣後更是大量遷入,主要分布於距海較遠的丘陵地帶和各條河溪的中上遊流域。最後是客家人,他們本在閩粵山地,距海較遠,遷台時間遲於上述閩南人,抵台後多分布於南部的低山和溪穀的低窪處,在北部則分布於平原。從人數上看,據日據時代台灣漢人分省籍調查記錄,當時台灣有375萬人,98%以上來自閩粵,其中泉州移民45%,漳州移民35%,由此可見福建人尤其是閩南人在台灣漢人中占據絕對的多數。幾百年來,閩南移民從祖籍地帶去的生產技術、風土民情、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等,在台灣地區代代相傳,成為當地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內涵交流、傳播的媒介和載體,主要的就是閩南方言。正因為如此,可以說,長期以來廣泛流傳於台灣地區的閩南方言,在維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麵起到了特殊而又重要作用。這也正如上引台灣近代著名學者連橫所言:“夫台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流又長……”。由於閩南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的熟語也成為台灣民間語言中的精華。至今為止,在台灣各地的城鄉或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聽到耳熟能詳而又豐富多彩的閩南方言熟語。各地民間善用閩南方言熟語者,還往往被認為是口齒伶俐、能說會道的聰明人。這些方言熟語在台灣民間的長期流傳和廣泛使用,從一個方麵反映了閩台兩地人民曆史悠久的親緣關係,體現了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淵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