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閩南方言區。閩南方言的定型,大約在唐五代時期。明代前後,閩南語主要分布在福建的泉州、漳州、廈門以及台灣、廣東潮汕地區和海南等地。現代閩南方言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指以福建南部、廣東東部和台灣省為中心區域的閩南語;廣義指福建南部、廣東東部、台灣以及海內外其它一些地區的閩南話,流傳的範圍相當廣。據不完全統計,世界各地使用閩南方言的大約有6000多萬人,具體分布有:閩台片,主要分布於福建南部的泉州、廈門、漳州、龍岩等市縣,以及台灣、澎湖等絕大部分的地區,使用人口3000萬以上;潮汕片,主要分布於廣東省東部的汕頭、潮州、汕尾、陸豐、海豐等市縣,使用人口1000多萬;雷州片,主要分布於廣東南部雷州半島,使用人口400多萬;海南片,主要分布於海南省的海口、瓊山、文昌等市縣,使用人口400多萬;港澳片,分布於香港、澳門地區,使用人口近100萬;國外片,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等國的華僑、華裔,使用人口近1000萬。亞、歐、美其它國家的華僑、華裔說閩南話的人也為數不少。此外,浙江的溫州、蒼南、平陽、泰順、玉環和舟山群島,約有140萬人說閩南話。江西的上饒、鉛山、廣豐、玉山等市縣約有40萬人說閩南話。廣西的柳州、平南、平樂、陸川等市縣,近30萬人說閩南話。四川、江蘇的一些地方和福建閩北的福鼎、霞浦,閩中的永安、清流、沙縣等一些鄉鎮,也有講閩南話的。由此可見,閩南話是一種超越區界、省界和國界,流傳很廣的漢語重要方言。
就福建地區而言,閩南方言區同樣是福建最大的現代方言區,使用人口超過全省的一半,約1500萬人,但其內部卻相當一致,即使是邊緣地帶也大體可以通話。方言區內有兩片不同口音,原泉州府屬泉州口音,漳州府屬漳州口音。龍岩、漳平則是在漳州腔基礎上接受客家話的一些影響,大田話是在泉州腔基礎上受閩中(永安)話的一些影響,各自形成兩個小片的口音。閩南的開發數泉州最早,早期的閩南話的代表應是泉州音。如泉州話所編的《彙音妙悟》,是最早的閩南話韻書;古老的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和南曲清唱,都以泉州腔為標準音。明清之後,泉州港逐漸沒落,漳州月港和廈門港隨之興起。100多年來,廈門港成為福建南部重要的海港出入口,逐漸獲得福建南部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唐宋以後,閩南等地的移民開始進入廈門。廈門話是泉州腔和漳州腔混合的結果(大體上泉腔占2/3,漳腔占1/3),因而能夠更好地溝通泉、漳南北兩州和台灣海峽東西兩岸。現代的閩南話以廈門話為代表,代表方言也有較高的威信,全區是向心型的方言。千百年來,隨著閩南人不斷外遷的足跡,閩南話不但廣泛流傳於台灣和大陸東南沿海數省,同時還傳遍海內外各地。如今在閩南本土之外說閩南話的人大約是本土人口的3倍,達數千萬人之多,這就足見閩南話是一種如何強大的擴展型方言了。在福建諸方言中,它是最少出現萎縮的一種方言,至今還活躍在各個社會和生活的領域。閩南各地民間對方言和普通話的關係處理多比較得當,現在一般人普通話都說得相當流利,而閩南話母語也沒有丟。走出家門都能用普通話和外人交談,在家裏又能使用方言母語。明代末年傳下來的梨園戲文,現在的閩南人大體還能讀懂。清代以來所編的泉、漳、廈的方言韻書和現代閩南話之間的變化幷不大,閩南方言顯然是穩固型的方言。
4·閩北方言區。閩北方言是一種穩固型的方言。閩北方言分為東西兩片。東片內部差異小,府城的建甌話有較高威信,屬於向心型。西片差異則較大,有離心趨向。閩西北的贛方言和浦城北部的吳方言,都是由閩北方言蛻變而成的。南片的沙溪流域的閩中方言和南平市郊的閩東方言原來也是閩北方言的地域。
5·閩中方言區。現在的“閩中方言”之稱,是20世紀60年代由學者們所定的。閩中方言所分布的三個縣(市),在1958年以前還不滿50萬人口,永安、三明兩市都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永安是明代才建置的縣,三明早先稱“三元”,曆來人口就不多。這個方言區的方言有共同點,例如都有兩套塞擦音ts?ts’s和t?t’??,都是n-l不分,都是六個聲調,沒有塞音韻尾。但是差異也很大,例如永安、三明有許多-m韻尾字,有鼻化韻,沙縣隻有?-韻尾。沙縣有變韻,其它兩地沒有。全區沒有明顯的代表方言,人們也沒有方言區域的概念。這裏的方言顯然是離心型的方言。
6·閩西客方言區。閩西是曆史上客家先民最早落腳的地方,是客家方言的搖籃地,但作為特征鮮明的客家民係則是在入粵之後才形成的。因此,在閩西七縣之中,真正有明確的客家意識的隻有三個半縣,即南邊邊界的永定、上杭、武平及長汀的南半。那裏和粵東的客家方言中心區連片,交往較多,有不少人還是清代之後從粵北倒流遷回來的。這一帶客方言有入聲調、有塞音韻尾,一些常用的濁上字讀陰平調(社—賒,動—通,弟—梯),什麼說“麼個”,鐵鍋說“鑊頭”,忘記說“天放”,父親說“爺”等,都和梅縣一帶的客家話一致。南片的閩西客話和梅縣一帶的客家話屬於同一個區,屬於向心型的方言,內部差異小,共同以梅縣口音為標準,彼此通話無問題。結構係統也比較單純,曆史層次比較少。由於客家意識強烈,方言也更具活力。這裏普遍都有“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寧賣身、不賣音”之類的俗諺。以長汀地區為例,當地客家方言的韻律和普通話的韻律大體相同。譬如:涼、香、娘、秧、光、幫同韻;千、添、鹽、棉、甜、圓同韻;桐、棕、公、空、窮、通同韻;腐、顧、豬、書、福、穀同韻;多、坐、哥、過、錯、著同韻;饑、裏、籬、皮、擠、稀同韻;村、心、人、魂、燉、問同韻;襖、草、小、嫋、好、叫同韻;鬥、口、頭、流、秋、牛同韻,等等。這些同韻字若有一些變化的話,也隻是在於聲母,而韻母基本不變。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爪與跑、菜與嘴、法與劈、百與嚇等字的音韻就不同了。如果用普通話念起來,就毫無韻味,而用長汀當地的客家方言念起來,其音韻則十分和諧而清晰。正因為如此,當地的諺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美、音韻美。聽起來也爽口悅耳,深為人們所喜聞樂道。
從客家祖地走出的客家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把母語帶到哪裏。天南海北,鄉音相通,真是“天下客家是一家”。因此,這一區方言也是擴展型、活躍型和穩固型的。寧化、清流二縣,雖是客家入閩的信道和中轉站,但大多數客家移民稍後又陸續南遷而去,這裏最早的一些先來者,應該是說著閩方言的漢人,後來這裏同永安一帶也有較多往來,因此這裏的方言幷非典型的客家話,而是雜有閩方言的特點。例如語音方麵,沒有塞音韻尾,沒有-n韻尾,有鼻化韻,有撮口呼,就語言結構說比較駁雜。在詞彙方麵,所在(地方)、箸隻(筷子)、爹(父親)、腹饑(肚子餓)、行嫁(出嫁)等都是閩北、閩中方言的說法。方言的穩固性和活躍度不像南片那樣強烈,普通話在這一帶比較普及。
在長汀的北半部和連城縣,尤其是連城縣內,有一群相互之間差異甚大的小方言,至少有十幾種是相互不能通話的。有的是客家化了的閩語,有的是客閩混合語,有的是帶客味的閩語。以“二”的讀音為例,據李如龍教授調查的50個點,聲調不計就有n、i、n、i、gi、e、gel、di等九種讀法。“他”,有說“渠”、有說“他”、有說“伊”的。說“渠”的也有ki、ky、ky、ku、kie、ke?ty等九種讀音。這是一片十分典型的離心型、駁雜型、收縮型、萎縮型和變異型的方言。可見,閩西客話區的南、北、中三片各有不同的文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