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趕考,人們多會想起曆史上流傳的一些書生為取得功名,千裏迢迢曆經磨難進京趕考最終一舉成名的動人故事。我要說的則是自己十幾年前參加高考的情景,我的趕考雖沒有什麼傳奇,但給我留下了難以淡忘的情結,而且常在夢中重曆那段生活。
我就讀的中學離我家很近,總共不過百米,早上不帶摸時,課間操時間可以回家弄些東西吃。1979年高中畢業後,為了圓我做了多年的大學夢,我準備高考,可是我們鄉下不設考點,因此必須到幾十裏外的縣城去考。我家生活還算不錯,我是乘公共汽車到縣城的。晚上跟在縣城上師範的二哥一起住在集體宿舍,自天參加考試,可是從來沒有住過集體宿舍的我,怎麼也不適應,等有點適應時考試結束該回家了。像我這樣一來有門道有親朋的人才投親靠友,而我的大多數同學,家中生活困難,高考雞叫頭遍就得起床,帶足幾天的幹糧,背上重重的行李,結伴步行趕路,走上五六個小時才能到縣城。學校對此也有安排,專門在縣城離考場較近的地方聯係了學校的教師。大家將自己的鋪蓋鋪在用課桌搭的床上過夜。就這樣一個個同學步人了大學的校門,而我第一年僅以幾分之差而名落孫山。在家人和老師的支持鼓勵下,我加人了補習的行列,為此教語文的劉老師和全班同學強烈批評我說:“你要是字寫得好些,恐怕現在是在大學呢!”經過一年的苦讀,第二年趕考時母親給了我10元錢盤纏,為了晚上能睡好覺我專門住進了旅館,當時住一宿隻要1元錢,吃一頓飯不足兩毛錢,就這樣用10元錢完成了我的趕考。10元錢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也許很不值得一提,而那時我卻10元錢享有比同學們更好的趕考條件。我終於不負所望,沒有自走兩年的趕考路,踏人了大學的校門,趕考也成了我一生中的一個裏程碑,深深地銘記在我的心靈深處,也常在遇到困難時激勵自己,戰勝自我。
1996年11月18日刊登於《銀川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