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甘肅老家。長飯不是別的,就是長長的手擀麵條,因些,長飯又叫長麵。當然,這個麵肯定是用白麵做的,其它的麵是擀不出來長飯的,因為切的時候會斷掉。長飯的做法最主要的環節是擀麵,這是做長飯成功與否的關鍵。擀麵之外,一般老家的長飯有三種做法,第一種那就是臊子麵,分肉的和素的,第二種是漿水麵,第三種是涼麵,分澆湯的和幹的。
想起阿媽給我們做的長飯,讓我們影響最深的是除夕的長飯,老家話說,就是大年三十日的長飯。小時候生活特別困難,平時不要說吃長飯,就是很普通的雜麵飯也是吃不飽的。因此,我們往往一年到頭來,盼星星盼月亮,就盼三十晚上美美地咥(dié)上幾碗長飯!大年三十中午飯過後就開始心惦記晚上的長飯,有時還有意的中午少吃一點,等到晚上時多吃上一碗長飯。為了早一點吃上長飯,我們會早早地準備燒紙接先人,因為隻有先給先人燒完紙錢,把先人接到家中,燒香供上,大家才能吃長飯!
從我記事開始,好像平日裏是很難吃到長飯的,除非是遇到重大節日,或者說家是過事情(紅白喜事),當然家裏來了很重要的客人,家中沒有白麵時,阿媽會找有白麵的鄰居家借上一花碗,用這一花碗麵擀成長飯,做成漿水麵招待客人,如果家中有肉臊子的話,也可能做成臊子麵,這時隻有家中的掌櫃的,有時可以陪客人吃上一碗,其他人是根本沒有份的,不過我是阿媽的小兒子,是阿媽最慣的,也是姐姐哥哥們最照顧的人,因此可以吃上有一大口的長飯,也就是阿媽切麵的時候,總有最開始切的一兩條的麵,和後來切的其它麵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大家說的邊子,這點麵一般是不上客人飯桌的,怕別人笑話!這就成了我的專利,誰也不行,肯定是給我的!
阿媽的麵擀得好,這是我們家周圍的人家都知道的,我不知道阿媽是怎麼練得的這麼一手,聽說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大家吃農業社食堂時,阿媽就在食堂做飯,專門給社員們擀麵,因為當時還沒有我,這是後來我聽阿媽講的,阿媽在食堂做飯做得好,深受大家的歡迎,還被評為勞動模範,戴過大紅花!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後來,我們隊上來了工作組,上麵就安排在我們家住,讓阿媽給他們做飯。生產隊裏有了招待,需要統一抽人做飯時,阿媽肯定是少不了的一個,當然主要任務還是擀麵。我還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天,我們家給上麵來的人做飯,上麵來的人吃完了,一般來說,我們家裏的小孩子是可以吃上一碗的,但是隊上的隊幹部來了一個又一個,我的二哥(當時很小),在一邊看,一邊等,眼看沒飯了,這個時候急了,發瘋一樣的哭著大喝“把你們吃著脹死”,大家都聽到了,生產隊長也聽到了,不好意思地說,“趕快給娃娃舀上,給娃娃舀上”,阿媽是既要強,又要麵子的人,這下弄得很不好意思,故意用話支開。後來這事成了我們家的一個大笑話!
據阿媽講,擀好麵的第一步,是和好麵,麵和硬了擀不開,麵和軟了要麼粘得不行,要麼擀開一掉就會爛了,無法切麵。接下來是搡好麵,俗話說“打倒的婆娘,搡倒的麵”,麵搡不好是擀不好的;再次才是擀麵了,當然這是最關鍵的環節,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技術好的人,擀出來的麵,整個麵圓圓的,邊子也不會爛,全是一樣薄厚,特別是中間和邊上一樣的,不會擀的人往往會弄得中間很薄,邊上卻很厚,如果這個麵切出來,麵條肯定是粗細不一,下在鍋裏,細的化了,粗的還沒好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