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的舅舅和我們的關係,可以用一名話來概括,那就是“親舅舅不近,遠舅舅不遠”
我媽媽的娘家,在甘肅河州,在媽媽隻有五歲的時候,因為民族內亂,漢人說是回回造反,逃難,曆盡千辛萬苦,到了渭源縣的一個叫石堡子灣的地方,給一家地主打工,慢慢地就在這個地方安了家,這個家可是有幾十口人的大家,都在渭源縣的不同地方安了下來。十五歲那年,媽媽嫁給了隴西首陽的我爸爸,但是,沒過上幾年,形勢逐漸穩定下來後,有的老人開始思鄉,動員大家回到河州的老家。就這樣,有的人上了老莊子,有的人選擇了繼續呆下來。我的姥姥和姥爺們帶著舅舅們回老家了,但我的媽媽總是他們的一個牽掛,一個人放在那麼遠的地方,總是不大放心,怎麼辦?老人們想了一個辦法,把自己家較重,不便於拿的東西,送給了他們的不是很親的侄兒,當然,還有一隻蘆花雞!意思是他們回老家後,由於路途遙遠,沒有辦法照顧我的媽媽,今後照顧媽媽的事情就交給他們了,當然,他們答應了,就這樣,離我們家隻有七十裏路的遠舅舅,就成了我們的親舅舅,比親舅舅還要親的舅舅,而我們的親舅舅則成了遠舅舅,渭源的舅舅用他們的行動,終身兌現了諾言,成了我們的親舅舅,成了媽媽娘家人的代表,也成了媽媽的精神支柱!
因為當時的行路全靠兩條腿走,有錢人家也隻是騎馬、毛驢或坐馬車,因此,遠在幾百裏外的親人們,成了媽媽不盡的想念,想得確實受不了的時候,就下個決心走一趟渭源的舅舅家,也算是了卻一下對娘家的思念。媽媽第一次回娘家,是舅舅們回老家二十年後,二十年呀,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呀,那時我也兩歲了,媽媽懷抱著我這個小兒子回的娘家,舅舅家住在一個叫台子的地方,交通不便,吃水都要去幾裏外的河裏去挑,條件很差,隻是勉強維持生計。第二次回河州娘家時,我已經是一個九歲的孩子了,七年後總算媽媽又帶上我和我的大哥到了舅舅家,我是唯一的和媽媽一起兩次到過河州舅舅家的人,我的幾個姐姐一次也沒有去過,兩個哥也隻是去過一次,對此,我很幸運!後來姥姥病重的時候媽媽還去過一次,那是娘家來人接去的,就是後來我的姥姥去世,媽媽也沒能回得去,當然,姥爺去世的時候,媽媽也沒能回去看上一眼。媽媽很少回河州娘家的原因,開始是由於遠,交通不便,但後來,交通條件改善了,但媽媽暈車,暈得還很厲害,一坐上車就吐,實在是沒辦法坐汽車。
正因為這樣的情形,我和河州的舅舅感情很是淡薄,倒是和渭源的舅舅十分親近,逢年過節我們都要相互往來,我們小時候主要是長輩們來往,後來就是我們姑舅之間來往密切,哥們混得十分親密。既使是我們家過多大的事情,比如我爸爸媽媽的去世,這樣大的事情,我們都不通知河州的舅舅,但必須通知渭源的舅舅,他們也是一樣。
河州我有三個舅舅,三個姑姑,如今,他們都已去世,渭源兩個舅舅,隻有我的尕阿舅還健在,今年上半年,我還去看望過他老人家,情緒很好,身體也很好,子女們也孝敬!我們為他老人家祝福!
於2011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