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把式(1 / 1)

我這裏要說的車把式,不是別人,正是生我養我的父親,說車把式肯定不是開汽車的人,而是趕馬車的人。聽母親講,父親是在我二哥大約半歲的時候,在三伯的拉攏下出門的,當時給甘肅省岷縣運輸隊趕馬車跑運輸,那個時候交通運輸工具是很少的,馬車是當時的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父親的出門給我們家帶來了一份不多,但比較穩定的收入,讓我們一家人在後來極端困難的情況,能夠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後來父親自己也自然成了一名吃公家糧的人!

趕馬車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一方麵那個時候的路非常的差,十分的難走,翻大山,過大河是經常的事情,上山時非常吃力,不緊要用鞭子趕馬,讓馬用勁拉車,另一方麵自己也得推車,不然有時會上不去山的,有人是不是以為下山的時候是很輕鬆的事情,那肯定是錯了,上山是吃力,下山則主要是擔心,那時沒有很好的刹車,用的於刹車的東西叫“刮木”,靠人用力氣拉動“刮木”,“刮木”和車轂相互摩擦來刹車,可能性很差的,搞不好會車馬一起衝入山穀,後果不堪設想!記得父親就有過一次出事的經曆,馬車從他的大腿上壓過,休息了好長時間,當時就虎骨酒就喝了幾年,直到老年還留下著隱痛。當然也有舒服的時候,那就是走平路的時候,那時候,車把式們可以坐在車上,手搖長鞭,嘴上還可以哼上小曲,興致上來還可以高聲來上幾曲花兒,或者說與別人對上幾句,其樂無窮。因此有人對車把式的這種情景總結為“三死”,也就是上山時掙死了,下山時嚇死了,平路上樂死了。

趕車人的辛苦另一方麵還在於,他們要起早貪黑,早上雞叫頭遍就要起床,起床後首先要把馬喂好,然後再自己做吃的,吃完後再套車,收拾停當後,再摸黑出發,當然那個時候的照明工具主要是馬燈,後來才有了手電筒,往往一次出車送貨不是一天能到的,路途還要住店,因些那個年代,車馬大店還是比較多的,在天黑前盡可能地趕到有店的地方,到地方後,再卸下騾馬,然後給喂上草料,必要時還要一點一點地將車上的貨卸下來,以防人偷,最後再自己去用店家的火做自己的晚飯,晚飯大多數時間是用自帶的幹糧喝個茶,如果是第一天出車的前夜還得準備幾天的幹糧和第二天的東西,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直到八零年,車隊由於各種原因解散了,把車馬趕到蘭州給處理了,父親這個二十多年的車把式總算結束了他的趕車生涯!

但車把式的榮譽永遠屬於他,是這個車把式養活了我們一家!

記於2011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