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國內安寧(1 / 3)

第三十二章 國內安寧

肯尼迪當選總統後幾近欣喜若狂,傑奎琳覺得有些好笑,他就像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相信他的運氣這麼好。她對他說:“他們應該讓你做一輩子總統。”

他嚴肅地回答道:“不能,這份職位對任何人都隻有8年的任期。”

有些日子,肯尼迪隻希望能確保將來會有8年任期。他已經發現所有總統發現的一個事實——大部分總統權力是暫時的,還有一些權力是虛幻的。有無數機會做一些壞事,可是做好事的機會是有限的。

每當激進的民主黨人敦促他啟動自由改革項目時,肯尼迪可能會告訴他們:“你們也知道,我能連任才行。”他沒有獲取授權來徹底開展一些事情,而為此他很煩惱。

在競選期間,他發誓要“讓美國再次向前發展”,至少承諾結束1958年衰退期以來的失業局麵,降低失業率。但是肯尼迪很快對他的顧問們很惱火,像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華爾特·海勒和他的勞工部部長阿瑟·戈德伯格,他們都不斷地告訴他要讓失業率降到4%左右就要投入更多資金。

他當總統時政府麵臨大量的財政赤字,他甚至在任國會議員時就曾批判赤字性投入。1961年秋天,他對戈爾·維達爾發牢騷:“我知道他們(海勒和戈德伯格)想要什麼——7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柏林問題要花我們35億美元,如果啟動他們期待的所有刺激經濟的計劃的話,他們就達到目的了。”他還明白國會還會在太空計劃中投入幾十億美元:還有更多刺激經濟的計劃。

這些計劃沒有帶來多大變化。1961年2月失業率達到戰後最高峰,接近6.8%。之後降到6%,而且到1963年一直維持這個水平。肯尼迪總統任期平均失業率高於艾森豪威爾執政的最後三年。

肯尼迪任職前兩年,新邊疆政策中的反衰退計劃明確地包括適度增加最低工資,一項耗資不下於10億美元的公共工程條例草案,對像西弗吉尼亞那樣的貧困地區追加資金投入,還有一項針對失業人員的培訓計劃——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法案。這很難算是刺激經濟計劃,不過肯尼迪隻在乎刺激經濟計劃。

他執政期間的最大反貧窮計劃最後發展成進步聯盟,除了竭盡全力降低失業率以外,他對解決國內貧困問題束手無策。

1963年3月,肯尼迪讀到《另類美國的紐約人》上的一篇評論,作者是一位年輕的天主教知識分子,名叫邁克爾·哈林頓。哈林頓在評論中寫道有上億美國人處於極端貧困之中。肯尼迪很難相信哈林頓的數據的準確性,於是他要海勒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調查。兩個月後,肯尼迪獲得一份由海勒撰寫的報告,報告中指出這些數據不僅準確無誤,而且在肯尼迪執政期間,生活在貧困中的人數還在繼續上升,沒有下降。肯尼迪開始在考慮國內反貧窮計劃,但是他是要等到他的下一任期再說。

與此同時,肯尼迪倒要警惕政府和他財團的關係會走向分裂。他的老友瑞德·費伊,父親是三藩市的大承包商,曾建議讓一些商人從政,但是肯尼迪不認為:“瑞德,所有的商人本質上是共和黨人,即使他們不是,他們的夫人很快會讓他們變成共和黨人。”

他對商人的態度某種程度上受他父親的影響,他父親瞧不起那些身著灰色法蘭絨西服的商人,在商貿界,喬·肯尼迪不是商人,而是投機商。他崇拜他們的自由精神,他認為那些遲鈍膚淺的商人不可能具備他所不能企及的能力,也許是因為有些事情讓人深惡痛絕,下麵就有一個例子。

1962年春天,由於擔憂通貨膨脹問題,政府向工會施壓要求放緩提薪要求。肯尼迪以為那些以鋼鐵公司為首的大老板們會感激他,然而,1962年4月,美國鋼鐵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羅傑·M·布勞到橢圓形辦公室向肯尼迪遞交了一份即將發行的油印聲明。

這份聲明指出美國鋼鐵公司每噸鋼鐵提高6美元,達到3.5%的漲幅,那麼其他鋼鐵公司也會效仿的。肯尼迪氣得咬牙切齒,他對布勞說:“我想你是犯了一個特大錯誤。”總統認為鋼鐵行業漲價使全國處於緊急狀態,他深夜立即召集全國各地的顧問到華盛頓,肯尼迪說:“這個狗娘養的給我們出難題,這個婊子養的。”

阿瑟·戈德伯格認為他贏不了和美國鋼鐵公司的競賽。他說:“總統先生,不可能控製得了這個行業,他們控製著這個國家,即便是杜魯門先生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不過,肯尼迪公開指責鋼鐵公司,要求他們停止漲價。由於他激起公眾對鋼鐵公司老板們的厭惡情緒,伯利恒鋼鐵打破僵局,首先宣布保持價格穩定不變。布勞也別無選擇,維持原價,這次漲價計劃就此取消。

1963年6月,肯尼迪去參加了耶魯大學的畢業典禮,他發表了演講,旨在安撫大企業,從而在獲勝後盡力表現得大度一些。他還被授予耶魯大學榮譽博士,因而他解嘲道:“可以說現在我已經在兩個高等學府獲得成功:哈佛學曆和耶魯學位。”

他的演講的核心是要維護政府形象。他堅持強調政府不反對大企業發展。同時,當前的財政赤字威脅不到經濟發展。

演講結束時,他對過去的國內鬥爭高談闊論——“國家銀行,廢止或聯盟,自由或奴役,金或銀。”但是這位現代總統麵臨一份普通的國內問題日程表。他懇切地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心問題要細致,但更簡單。這些問題並不涉及基本意識形態,而是和達到共同目標的方式方法有關。”

他竭力安撫大企業,卻弄巧成拙。漫畫家和政治評論員嘲弄此舉,商人們也對此不屑。更糟糕的是,幾天後股市暴跌,就像1929年10月的股市一樣跌得很猛,人們紛紛指責總統。肯尼迪為此極度沮喪。

肯尼迪本想以和鋼鐵行業的衝突為契機,在國人麵前表現為人民的鬥士,可是,最終永久性失利。美國鋼鐵公司廢除原來在美國擴大投資的計劃,將會在國外修建所有新的工廠。

這次經曆讓他精神上遭到重創,因此,對鋼鐵行業接二連三的小幅度平穩漲價,他也就不聞不問,這樣,到1963年年初,各家鋼鐵公司也就達到他們原來的目標。總統遲來的讓步於事無補,商人依然對政府保持敵對態度。肯尼迪後來明白戈德伯格的話是對的——大鋼鐵公司不是可以由總統權力來控製的——他悲苦地對索倫森說:“我父親總是告訴我鋼鐵商人是狗娘養的,可是我到現在才體會到他的話一點也不假。”

他還擔心他會在輿論之戰中敗北,他對新的一隊電視新聞記者——切特·亨特利和戴維·布林克利——對鋼鐵危機的新聞報道憂心忡忡,於是他問湯姆·威克:“他們會報道對我不利的新聞嗎?”

威克說:“不會的,先生,他們是公正的的記者。”

肯尼迪悲傷地說:“新聞報紙對我的報道已經很糟糕了,如果我不能在電視報道中得到公平報道,我就完了。”

1962年秋天,他在全國各地進行競選活動,呼籲國人在中期選舉中投民主黨候選人的票,還募集了上百萬美元來幫助他們。這其實是1964年大選的預演,但結果卻不盡如意。民主黨人在參議院隻獲得4個席位,在眾議院還丟了4個席位。

對於共和黨人而言,中期選舉沒有什麼變化,然而,白宮在爭取國會快速回應總統的提議方麵也沒怎麼獲利,選舉結果僅僅強化了1960年選舉的僵局。肯尼迪在這次選舉中還是有一點讓人滿意的,那就是他原來參議院的席位又回到肯尼迪家族。

1960年他當選總統時,他要求馬塞諸塞州總督讓他以前的哈佛室友本傑明·史密斯做兩年的參議員,他們以前一起打橄欖球。而特德·肯尼迪要到1962年才滿30歲,這樣,他年齡夠大以便來競選參議員,他很想獲得肯尼迪原來參議員的席位。更為重要的是,喬·肯尼迪用粉筆和黑板清楚地表明他希望特德進參議院,從而鞏固肯尼迪王朝地位。

然而,肯尼迪有一些惱怒,他對他的朋友查爾斯·巴特利特說:“眾議院對我夠好了,我不明白特德為什麼來做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