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咬住不放(3 / 3)

“這份和平條約會封鎖柏林通道嗎?”

“是的。”

午餐前,午餐中,午餐後,雙方幾個小時以來一直重申各自的立場。會談結束時,赫魯曉夫對肯尼迪總統直言相告:“是戰爭還是和平,要看美國怎麼決定了,蘇聯會在12月和東德簽訂和平條約。”

“那麼,主席先生,那會有一場戰爭。”

那年夏天,華盛頓沉浸在陰沉焦慮的氛圍中,肯尼迪的心思轉移到他過去十年一直感興趣的事件上,他在國會曾經和少數幾個議員考慮過民防係統問題。

艾森豪威爾曾考慮過一份人防住房計劃,但後來得知至少要十年才能在像葛底斯堡這樣的邊遠城鎮布置有核碉堡。另外,命令大城市的眾多市民進入人防庇護所肯定會引發人們的恐慌。艾森豪威爾立刻放棄這個計劃。然而,維也納峰會後,肯尼迪要考慮如果這些問題可以解決的話,可以營救上億人們的生命。

肯尼迪一抵達華盛頓,東德政權的領導人沃爾特·烏布利希就開了少有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主要是欣然宣布在12月31日要和莫斯科方麵簽訂和平條約。他承認到那時柏林往西的通道要封鎖,但是烏布利希盡力向柏林人保證說:“沒人有意要建一堵牆。”

正當人們談論著一堵牆足以激起人們的絕望心理時,也就是一周內,從東德逃往西德的人從一天350人上升到一天1000人。東德仿佛要在12月31日之前就要崩潰似的。

與此同時,總統要迪恩·阿奇遜就柏林問題寫一份報告,阿奇遜立即寫了。他和戴高樂一樣認為在柏林問題上沒有協商的餘地。他建議總統最基本的反應是勇敢地抵抗蘇聯。

他希望總統宣布全國緊急狀態,向德國再派遣8萬到10萬軍隊,迅速增長核力量和常規力量。他斷言柏林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他不過是美國決心向蘇聯直接挑戰的借口。

6月29日國家安全委員會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期間,肯尼迪向阿奇遜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增加我們的核力量和常規力量,他們也會增加他們的力量嗎?”阿奇遜承認會是這麼一回事,但是他說他希望雙方想辦法同意不進行軍備競賽。

肯尼迪直接準確地指出阿奇遜推理中基本問題上的破綻。如果雙方能在一些像武力威脅這樣的基本問題上達成共識,那就意味著雙方已有很多共同點。如果雙方已有那麼多的共同點,他們肯定能和平解決柏林問題。肯尼迪不再討論阿奇遜論斷的缺陷,他要他考察一下將來談判的策略問題。

老撾問題、古巴問題、現在是柏林問題……出現了一幅清晰的危機管理景象。肯尼迪對於競爭有著無盡的興趣,可是對於武力對抗卻不是如此。他不會完全聽信他的顧問,對於哪怕原則上正確的事情,他也需要有回旋餘地。肯尼迪盡管很年輕,但是和年長一些,更老練的艾森豪威爾一樣,他堅持保留更多選擇,哪怕在選擇禮服手套上,他也是如此。

他也考慮到赫魯曉夫的顧問也可能給他壓力。肯尼迪非常謹慎,不會讓赫魯曉夫覺得俄國身處困境。

經過幾天的反思,麥克納馬拉支持阿奇遜提出的軍備增加計劃。肯尼迪也對這個計劃很感興趣,原因倒不是就柏林問題提出迅速挑戰,增加軍備有助於抵消赫魯曉夫在維也納峰會上對他產生的任何軟弱印象;增加軍備還可以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盟國表明美國的決心;它還有助於補足常規武器的一些不可否認的缺陷;它還能促進經濟增長,這可是肯尼迪急切要做的事情。

7月25日,他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軍備增加計劃——他就職以來的第三次電視講話。征兵命令將會比以前多一倍多,會有15萬的預備役軍人應征入伍。荒廢的戰艦核B-47戰略轟炸機不再封存。還要購買大量的常規武器。他還需要2億多美元來啟動人防住房計劃。他嚴肅的宣告:“在未來的幾個月,我希望讓每一個美國國民了解為了家人不受攻擊應該立即采取什麼措施。”對於上億美國人而言,那是一場毛骨悚然的體驗,戰爭仿佛在那個夏日的夜晚迫在眉睫。

即便如此,肯尼迪在他的講話中向赫魯曉夫搖動著橄欖枝。他雖然已經言明軍備增加是為了回應蘇聯的挑戰。他隻字未提柏林人在柏林遷移的自由問題。正如他對邦迪的副手華爾特·羅斯陶說的那樣,赫魯曉夫正要失去東德,赫魯曉夫不會讓那發生的。如果失去東德,波蘭也會失去,整個東歐都會失去。他會想辦法阻止難民流動——也許是一道牆。如果我們不能阻止,我會和盟國一道團結起來保護西柏林,但是我不能讓東柏林處於無保護狀態。

8月4日,總統電視講話10日後,華沙公約組織的領導人在莫斯科舉行了一次會議。烏布希利和赫魯曉夫同意分隔柏林;起先是帶刺鐵絲網,然後用一道牆來隔離。東德人必須小心,保證任何帶刺鐵絲網,任何磚塊不能挨著西柏林:這道屏障完全壘在東德這一邊。

赫魯曉夫肯定肯尼迪不會武力回應這道牆,他覺得他已經在維也納了解了這位總統。赫魯曉夫向華沙條約組織的領導人保證,與他打交道不像與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那樣,“他們性格堅毅,而肯尼迪才智上不能勝任”。

8月13日淩晨,幾道帶刺鐵絲網路障在柏林興建起來。公共汽車,電車,火車都已經中斷。肯尼迪隻有聽天由命,他對白宮職員說:“境況不妙啊,但是一道牆總比一場戰爭好得多。”

西柏林市長威利·勃蘭特發出警告說西柏林人的士氣有崩潰的危險,肯尼迪作出回應,派遣一個1600人的作戰組沿著西德的高速公路來到西柏林,同時派林登·約翰遜去西柏林,盡管這位副總統十分不情願,對此行明顯十分害怕,他抵達後兩天要親自迎接美國軍隊。

總統還派業已退休的將軍盧修斯·D·克萊和約翰遜一同前往。西柏林人十分尊重他,1948年斯大林企圖餓死凍死西柏林人,讓西柏林人投降,但是盧修斯·D·克萊組織空運物資,打破了斯大林的計劃。1961年8月,他又回到柏林,這打消了許多西柏林人對於他們的保護國美國要放棄他們的擔憂。

當肯尼迪宣告一次大型的軍備增加時,赫魯曉夫被迫要做某種回應,一切正如總統所預料的那樣。8月9日,赫魯曉夫吹噓說蘇聯科學家可以製造100兆噸的氫彈,其威力是迄今為止爆炸的任何炸彈的十倍。

那年8月柏林危機逐步展開時,一位年輕的記者艾利·阿貝爾要求見總統,他曾在1960年的總統大選中結識肯尼迪,他們在肯尼迪樓上的臥室會麵。這時南草坪上一架直升機的旋翼轉動起來了。

“你在想什麼?”

阿貝爾說他正想著在他的第一任期寫一本書。肯尼迪回答說:“我也很久沒有寫書了。”

現在不是要到第一任期成為曆史的時候才開始搜集資料。阿貝爾解釋道:“我正想著1964年出書,可是明顯還要過一些年月才能完成,我需要你的幫助。”

肯尼迪憂鬱地坐在床上,似乎在想什麼。他說:“為什麼有人想寫一屆災難連連的政府?”

阿貝爾告訴他說他錯了,他的這屆政府最後會是很成功的。由於阿貝爾試圖激起他的自信心,肯尼迪大聲對奧唐奈發出命令:“告訴他關了引擎,我還不走。”一兩分鍾後,直升機的旋翼不轉了。阿貝爾的肯定之辭正是肯尼迪想聽到的話,他們告訴他需要知道的事情——他的總統職務還在進展中,還需要時間使工作步入正道,肯尼迪需要有人告訴他這一點,對他而言,時間不是朋友,而總是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