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王五玉故事

【繆鏡潔】

一、痛斥汙官

某年夏,天大旱,禾苗枯死,顆粒無收,鬥米千錢,野有餓殍。這年臘月,麻城縣南五奎(行政區劃)總局,在鹽田河楊家廟召開五奎奎長會議,策劃征納捐稅問題。這些人不顧年歲災荒,大吃大喝!佳肴美酒,餐餐不斷,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

貧苦農民,聽說五奎總局召開奎長會,要逼交捐稅,都紛紛找王五玉,要他到奎長麵前講情。王先生也欣然同意,帶著黎民百姓的要求,親赴楊家廟,向奎長們說理來了。總局局董和奎長們一見王先生親臨,特以禮相待,少時午餐,邀為上座。在酒席筵前,局董對王五玉說:“我局召集各奎諸公開會,不知先生駕到,故未遠迎,望求諒恕!先生至此,定有見教。”王五玉回答:“我冒昧進場,擾亂公務,確不應該。聽說諸公專題商議收納捐稅,特趕來奉敬一言。如今天災人疫,民不聊生,如再逼交雜稅苛捐,百姓殘命難保,望求豁免,以濟萬民。”局董一聽,皺眉冷笑,默然不語。一夥奎長卻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有的說:“災害嚴重,王先生之話有理,應該減納。”但絕大部分奎長卻說:“天災不可抗拒,與我們無關,捐稅不收,政府的日子怎過?”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息,最後還是局董作了個折中處理,他說:“看王先生的麵上,我的意見按原定捐稅減納三成。”王先生看到這些汙官為了自己的享樂,不顧百姓的苦難,十分氣憤,不辭而別。走出會廳,自己取出局董的文房四寶,不假思索地寫出了一副對聯,然後自己又拿去貼在楊家廟的大門上。

這副對聯是:

四方諸公,什麼公?豬公、狗公、腺雞公。公不言公,專會假公濟私,搜刮黎民百姓,請看公心何在?試問公理何存?

五查總局,哪些局?肉局、酒局、洋煙局。局中鬥局,原是滿局汙官、索取苛捐雜稅,隻求局內者生,不顧局外者死。

王先生貼好這副對聯後,揚長而去。局董和一夥奎長,看看門上的對聯,又看看王先生的背影,個個都氣得眼鼓酒盅大,嘴翹八丈高。最後還是減收了捐稅若幹成。

二、貴客“迎”門

王五玉的確很窮,平素總是吃人家的多,人家吃他的少。一些小氣又有錢的人很不服氣,決心想辦法吃回來。

一天城裏有人說王五玉隔天過生日,這些人就堅決要求王五玉辦酒賀生,熱鬧熱鬧。王五玉十分熱情地答應下來,並且說:“我平時結識的人多,那天來客一定不少,請你們赴宴之日打扮體麵一點,不要因為我窮,就出個寒酸相。”那些人聽他這麼一說,喜得發暈,心想:到時候不喝醉不放杯,不吃足不放筷。

生日那天,王五玉一早將屋裏打掃得幹幹淨淨,還請了個跑堂的,借了許多桌椅擺著,生了幾大盆炭火,還貼了幾副才氣驚人的對聯,大有高台慶壽的熱鬧架勢。不一會,客人爭先恐後到來。看那氣派喲:人人都是從頭到腳一身新,全是穿綢擺緞,外帶披風。有人還找人借來了一些裝飾的洋貨:洋傘、洋褡褳、洋拐杖,一個個像是富家進京趕考的闊秀才。客人一進屋子,跑堂的很有禮性地一一接過披風、洋裝飾等,掛在牆上,讓客人都進內堂烤火聊天。許多客人都議論王先生今天要花多少串酒肉錢。

的確,王五玉今天的酒席是蠻好的。一大半客人都喝得東倒西歪,說說唱唱。連王五玉自己也喝得麵紅耳赤。待散席後客人拿自己的東西時,牆上空空如也,就一起來找王五玉。隻見王先生帶著一臉酒氣笑著說:“各位,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抬舉。由於鄙人家道太窮,不得不將你們的東西拿去當了買酒款待大家。各人的當票貼在大門上,請自己去取。”客人都知道他說得出、做得到,一窩蜂跑去看,果然不錯:那上麵密密麻麻地貼著各家當票。由於人多手亂’又怕扯破了當鋪老板不認賬’大家隻好將門抬著,推推拉拉,吵吵轟轟地“迎”著門到當鋪,各自垂頭喪氣地掏錢取回衣物。當時那個場麵,街上許多人笑破肚皮。

三、送個“雅號”

王五玉在麻城鎮教了近二十年書,由於他滿腹經綸,又禮貌待人,因此,不僅向他求學的學生多,鎮上的平民百姓逢時過節,紅白喜事,找他寫對聯、寫悼詞的人也多。王先生對平民百姓求他辦理的事,從不推托,總是認認真真地辦好,因此深得人們的尊敬。

麻城鎮東門有個王皮匠,排號老三,街鄰老小都喊他“皮匠老三”。大概是野雞扒了他家的祖墳,王皮匠用做皮匠賺來的幾個錢,開了個皮匠鋪,他倒買倒賣,以假充真,從中漁利,生意越做越發。皮匠老三富了,於是就結識了些豪紳地霸。他在豪紳地霸的支持下,很快當了甲董,不久又升為保董,成了東門有權有勢的暴發戶。皮匠老三,權有了,家富了,頭脖子也就歪了。他心想:“我是當地的保董,又是皮匠鋪的掌櫃,沒個雅號,難道老是讓人叫我皮匠老三不成。”他見王五玉先生樂於助人,又文采出眾,決定請王先生給他送個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