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遊跡(15)(2 / 3)

元武宗海山憑軍事實力從漠北揮師回大都,登上了皇位。繼位當天,便殘殺了大批企圖阻撓他嗣位的皇親國戚,耗盡國庫賞賜擁立大臣,置軍國大事於不顧,迫不及待地詔令建中都。

數十萬民工建中都,連軍隊也不放過,"樞密院一次即發衛軍六萬八千五百人供役"。元武宗建中都,是在國家財政日不敷出的情勢下的貿然行為。

元武宗即位才兩個月,中書省就告急:"兩都所儲已虛",第十個月,即告:"帑藏虛竭"。國庫空虛,民怨沸騰,他不管,隻要中都。

站在因風雨侵蝕已經成傾斜的角樓墩前,撫摸著斜置的角柱石,我沉吟:武宗啊,你以為在為元蒙再添一都城,你是在掘墓地啊!

中書省鑒於"今農事正殷","百姓艱食",擬暫停建皇城角樓。武宗說:"皇城若無角樓,何以壯觀,先畢其功,餘者緩之。"

是啊!皇城若無角樓,確是不夠完美,遜色得多。但百姓已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這可以緩嗎?

角樓建成了,夠壯觀的了,可元武宗未能消受便一命嗚呼哀哉了。他死於31歲,正是年富力強之際。

想當初他撫軍漠北,指揮千軍萬馬平叛,何等颯爽英姿。即位不足4年就死,何也?史載:沉溺酒色。酒中含毒液,色上帶刀刃,不短命才怪!元武宗死了,中都猶在。但曆史在中都演繹著武宗始料不及的事。愁雲慘霧籠罩著中都。

20年後,武宗的長子元明宗和世瓊從漠北越過阿爾泰山赴大都即帝位途中,來到了中都,其弟圖貼睦爾從大都出迎也來到了中都。

曆經磨難,兄弟歡宴。幾天後,元明宗"暴崩",弟元文宗繼位,中都,見證了弟毒死兄的悲劇。

最後還是元武宗的孫子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把中都毀了。元順帝極端仇視漢人,民族矛盾激化,階級對立尖銳。元朝把全國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元順帝更是變本加厲迫害漢人。他令蒙古、色目人"毆打漢人、南人,不許還報",甚至禁"漢人、南人不得習蒙古、色目文字","禁漢人、南人、高麗人,不得執持軍器"。視蒙古、色目為優秀民族,漢人、南人為劣等草民。這些禁令,攪得"天下騷動"。漢人南人起義此起彼伏。終於暴發了紅巾軍大起義。農民軍利用白蓮教組成隊伍,以紅巾包頭,紅旗為幟,故名。紅巾軍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勢力遍及黃河流域及西北、東北各地,1358年,紅巾軍毛貴部由山東人河北,直逼大都,放火燒毀了中都。

10年後,漢人朱元璋推翻了元王朝。元順帝逃回漠北。

中都,從營建到被燒毀,存在了50年。文獻沒有記載元武宗以及後來的所有皇帝在這裏理過什麼政事,似乎建中都是為了"擺。

叩問山海關

世人皆知,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雄關,固若金湯。可為何不攻自破,讓滿清兵長驅直人?

事與願違,明王朝防異族修長城最賣力,殫思竭慮。可異族為何輕而易舉破城入關?

登上山海關,一連串的曆史問號,浮現在我的腦際。我問誰?問關外,風沙漫卷,疏林搖頭;問關內,城廓巍峨,默然不語。人們,已淡漠了堅城易破的孰是孰非了。夕陽殘照。頭上,山海關箭樓下,"天下第一關"5個古樸肅穆的大字,鮮紅似血。

腳下,是土築磚包的明長城山海關。你可知道明朝修的長城有多長?東起山海關,西迄嘉峪關,長達5130公裏,一萬華裏,綽綽有餘,名符其實的萬裏長城。當時,全線的官兵多達十萬人。堅城精兵,似乎構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線。

也許是朱升"高築牆"的建議使朱元璋獲益匪淺。有明276年的曆史,幾乎沒有停止過修長城。帝裔們比祖宗更是有過而無不闊"。文獻隻是說這裏北連大漠,西通西域,東和南連接中原,是毀金滅宋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我想,不建中都,位置照樣重要。耗盡國家人力、財力建個擺闊的都城,這不鬧著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