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遊跡(12)(3 / 3)

三官廟,現叫太廟。不管皇帝們如何改建更名,叫三官廟時,這裏發生的人我是非,永不磨滅。

真的是踏破鐵鞋無尋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進入皇宮正門大清門,剛左拐便是太廟。

我驚詫予太廟地勢之高。沈陽故宮本來就有"官高殿低"的建築風格,而太廟居然比所有的官都高,甚至高歲登基,到1912年2月12日退位,做了3年2個月的皇帝。3歲登基,6歲退位,還是個稚氣未退的孩子。溥儀說:"我糊裏糊塗地做了3年皇帝,又糊裏糊塗地退了位。"說得倒也坦誠。

11歲時又複辟當上了皇帝。1917年7月1日,由被稱為"辮帥"的張勳擁戴,溥儀複辟當皇帝,但好景不長,同月12日又被迫退位,連頭帶尾才12天,真是曇花一現,好夢嫌短。

算來在滿洲國當皇帝的時間最長,也是他28歲真能當皇帝的年齡,但隻是個傀儡。帝宮前麵加個"偽"字,十分貼切。

我們在緝熙樓上走走停停,不知不覺轉了一圈,回到原地下樓。整個上午,我們繞偽帝宮轉了一圈。我突發奇想,清王朝不也在曆史上轉了個大圈嗎?

清朝從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族名起,便人關滅明,到溥儀充任滿洲國皇帝終,曆11個皇帝268年,從滿洲出發又折回滿洲,地域上轉了個圈,重回始發點;清王朝從皇太極起如日中天,霞光萬丈,到溥儀止,日薄西山,黯然無光,日出日落,循環往複,時間上轉了個圈;清皇朝從多爾袞攝政王興,到載灃攝政王亡,成也攝政,敗也攝政,輔政人物轉了個圈;清王朝從6歲幼童福臨登基,到3歲幼童溥儀繼位,興也幼童,亡也幼童,孩童皇帝,轉了個圈。

是曆史的巧合,揶或是上蒼的安排,眾說紛紜。但有一點不容置疑的是:這幾個大圈,都由末代皇帝溥儀在偽帝宮為他畫上一個最小的圈--句號。過毗鄰的大清門。

也許,這是清初皇帝對"地位高"三字的詮釋。蠻荒之地,文字初創。後金從原始社會一躍而進入封建社會。天才的軍事家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軍,備受欺淩的女真族,一躍而成為所向披靡的滿洲族。

太廟供奉努爾哈赤以上四代祖先。真的是死後哀榮,祖先們生前是明朝小吏,遭誤殺而死。後代當了汗王、皇帝,小吏便諡為皇帝,入祀太廟。

沒有祖先,哪有清朝的皇帝?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於是,太廟的"地位"高了起來。

太廟紅牆黃瓦。黃瓦顏色如黃袍,它有別於皇宮裏其它建築都鑲著綠剪邊。建築文化的色彩,凝固成對祖先的尊崇:生前無黃袍,死後永久穿。

太廟的神秘氛圍,意在淡化三官廟有過的政治色彩。但三官廟說不,未有皇宮先有廟。你可知,努爾哈赤1625年建宮殿時,三官廟已存在相當長的時間了。它是明朝的一座道觀,香火旺著呢!努爾哈赤並不拆掉它,而是把它融進皇宮之中。三官廟供奉天官、地官、水官而得名。三官是虛無縹緲的,而廟裏囚禁過的二位明朝高官,才是實實在在的。先囚於三官廟的叫做張春,是明朝的大忠臣。

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極親率數萬大軍圍攻遼西的大淩河城。

明朝派大仆寺少卿張春為監軍,統4萬明軍馳援。張春兵敗被俘,囚於三官廟。

張春舉人出身,絕食求死,以張揚忠君愛國的文化人格。皇太極勸降軟硬兼施,張春寧死不降。皇太極抓住了張春忠心向明的心理,答應他不降可以,但要為兩國議和當特使,平息戰火,罷兵言和,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張春身在清營心在明,也怕清國滅明,便忍恥負重,修書崇禎皇帝:言和蓄力,以求一逞。

翻開明史,誰不為張春忠心貫日的行為感慨係之。三官廟裏,張春頭留明朝發式,身著明朝裝束。清晨,張春恭恭敬敬地在黃紙條幅上書"大明太仆寺少卿張春不忘君父,天地神明鑒之"字樣。睡前再書一幅。晨昏皆書,從不間輟。

這個固執的老頭,連坐臥都向著明朝方向。就這樣,張春身心向明,絕不降清。雖為囚徒,死要效忠君國,生要有益明朝。他深知清國鋒芒畢露,覬覦北京,而明朝窮途末路,回天無力,便鴻雁傳書,屢向崇禎致信,分析敵我。莫奈崇禎帝自視天朝正統,不肖與荒蠻異類言和。

崇德七年(1643年),皇太極又親率大軍攻打鬆山。清入關前的最後一次大戰役鬆山之戰拉開了序幕。史稱鬆錦決戰。

張春自料明朝必敗。想到9年的斡旋付之流水,一片忠心君不察,張春淚流滿麵,朝西南再拜,遂絕食4天,以身殉國。死前,張春書寫了《明夷子不二歌》明誌:"風疾草自勁,歲寒鬆愈蒼。"以勁草蒼鬆自喻,忠臣不事二主的心跡表露無遺。不出張春所料,鬆山之戰,明朝果然一敗塗地。皇太極又抓到明軍主帥洪承疇。

洪承疇的官階、學識、才能,都比張春有過而無不及。奇貨可居,皇太極想盡一切辦法勸降。

洪承疇投降了,他是在什麼情況下降敵的,清史無記載。

這就奇怪了!清朝入關後,連使用反間計讓剛愎自用的崇禎殺死擎天之柱袁崇煥這樣的秘事都予以公布,而對洪承疇投降卻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