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遊跡(10)(3 / 3)

丞相紛紛詔敕多,紹興天子隻酬歌。金人欲送徽欽返,其奈中原不要何!趙構在歌舞升平,行屍走肉。秦檜下發了十二道金牌召嶽飛,秦檜有這樣的能耐嗎?又是秦檜元凶論。還是博學的毛澤東評論精當:"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幕後是宋高宗。秦檜不過是執行皇帝的旨意"""趙構殺嶽飛,自毀長城,是殺嶽飛的劊子手。

嶽飛死後,南宋再也沒有一個能抵抗金元的將領了。

三王古廟

天氣陰冷,寒風凜冽。冬至剛過,我們幾個文友相邀,同到龍湖采風。龍湖有座三王廟,就在護堤路邊,知名度頗高的。是嗎?踏進三王廟,感覺並非概念中的廟。說是廟,其實是在圍牆上搭上竹篷、三色布,簡陋得可以。好在廟前栽花種草,綠意盎然。人稱曆史通的導遊黃伯說,花草是他栽種的,一綠遮百陋,以綠表誠心,倒也是。

哪三王?嗬,原來是北宋貶潮州當通判的陳堯佐及兄陳堯叟、弟陳堯谘三人。不錯,同胞三兄弟,陳堯佐、陳堯叟都當過宰相,陳堯谘當過節度使。三人都苦學成才,科舉及第。陳堯叟、陳堯谘狀元奪魁,陳堯佐進士授職。但三兄弟生前並未封過王,死後也隻諡為"公",哪來的三王?史稱三堯,稱三公也說得過去,何以稱三王,許是科舉之王吧!

北宋是文化輝煌的時代。三堯及第的50年後,中國科舉上再次出現了奇跡,時年21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同時進入殿試,中了進士,主考官正是為三堯寫墓碑的文壇魁首歐陽修。大本事是議和。宋孝宗趙奮繼位之後,為嶽飛平反昭雪,表示對抗金的肯定,並出兵北伐,但所用非才,一敗塗地,不得已,重開議和之路。

宋光宗趙悖以怕老婆出名,河東獅吼,光宗顫抖不已。怕老婆更怕強敵,40多歲登基,不會理朝政,一任皇後李鳳娘左右,又是議和了事。

宋寧宗趙擴否定了秦檜,但金人一表示不同意,又恢複過來。隻要金人不打過來,要多少地、多少錢盡管來拿。三十六計,和為上策。

宋理宗趙昀在位40年,重用奸臣賈士道,此時金國已滅,蒙古興起,議和對手是蒙軍,條件更苛刻。

宋度宗趙基更是昏庸無能,縱欲享樂,醉生夢死。元軍南下,此時要議和,蒙軍不許。蒙軍渡過長江,直薄揚州,杭州危在旦夕。正值壯年的度宗,35歲便驚嚇而死。

宋恭宗趙蒸4歲登基,謝太後垂簾聽政。蒙軍進入杭州,立馬觀潮錢塘江。恭宗、謝太後和度宗的父母,又被蒙軍俘虜北去。本來南宋就此滅亡,但有兩個小皇帝趙星和趙咼逃竄了4年,仍打著宋字旗號。這4年,也算是趙宋國祚未滅。

南宋九帝152年,都在議和中苟延殘喘,直到壽終正寢。端詳跪著的秦檜夫婦,似覺少了什麼?哦,少了趙構。鑄一趙構像,替換王氏像,有何不可?有沒有皇帝跪臣子?有!趙構的裔孫宋度宗趙褳是奸臣賈似道擁立的,度宗不敢直呼其名,稱賈為師臣、周公。賈似道每以辭職要挾,度宗每以跪拜挽留。宋度宗可以跪奸臣,宋高宗不可以跪忠良嗎?

離開嶽墳,我釋然。人們要否鑄一趙構像跪嶽飛,悉聽尊便,但在我的心中,已鑄下了這一形象。

仁宗皇帝喜不自禁,對曹皇後說,今天得了同胞兄弟兩個奇才。可惜我老了,來不及使用,那將是兩個很得力的宰相啊!

可惜蘇軾兄弟這兩位未來的宰相,卻因蘇軾的"烏台詩案"而卷進政治漩渦,成不了宰相,隻成為大文學家。時運不濟,天才在官場上隕落:盡曆坎坷,天才在文壇上崛起。蘇氏兄弟,比起三堯,文名勝過,而官職不及。

蘇氏兄弟,連同其父蘇洵,文學史上稱"三蘇"。尤其是蘇軾堪稱豪放派一代宗師。人們對三蘇耳熟能詳,對三堯則隻是一知半解。但龍湖人了解三堯,稱為三王。

反正約定俗成,老百姓叫慣了,入鄉隨俗,也稱三王。麵對塑得神似的三堯,我猜想:三堯中隻有陳堯佐在潮州當過通判,何以襟兄帶弟,同享人間香火?是對清官的崇拜,不,同朝的包拯更出名!是對陳氏顯赫的炫耀,也不對,奉者不僅是陳氏。嗬,對了,是對文化的弘揚。文化,總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每一模式的出現,都是一個鮮活的文化載體。

奉三堯為神明,其意無非在啟迪為人父母者,要教子有方;倡導為人子的,要苦學成才。在煙霧繚繞中,人們跪了下去。心裏的文化情結,在潛移默化中,渲泄了,升華了。站起來,拂撣去膝蓋上的灰塵,若有所思,心有所動,移步回家,閉門課子,學三堯。

學什麼?當然是學苦學成才,尤其要學三堯中的陳堯佐,及第不如兄弟,但政績遠比兄弟強。

陳堯佐在潮州聲名顯赫,家喻戶曉。是三堯中最先人仕者,政績、德行優勝於兄弟。

宋鹹平二年(公元999),陳堯佐遭貶潮州,因何被貶?大文豪歐陽修說他"以言事切直"。言什麼事,梗直到怎麼樣,沒有展開。許是日後聖君仍重用陳堯佐,"為聖君諱耳",就省略了吧。但這五個字,也就道出了陳堯佐剛直不阿,犯顏直諫的性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