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看,塔基渾圓,約有10米方圓,氣勢非凡。仰望塔身,全是灰色土磚砌就,居然顯出各種圖案:有棱形、方狀、梅花樣""圖案在視覺中不斷變化,真是無中生有,拙中藏巧了。
就地取材用黃土,風風雨雨200年,高塔巍然屹立,笑傲沙海,這就是蘇公塔,塞外罕見的高塔!北京展覽。中國朝野震動,開始懂得它的價值。清廷遂命甘肅地方官,將剩餘殘卷悉數運至北京。途中達官貴人,平民百姓爭相盜取,一萬多件文物運到北京隻剩下八千件。"文革"期間,就從民間搜出一些藏經洞的文物,流失程度由此可見。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美國哈佛大學華爾納拓畫行徑和白俄的暴行。白俄逃兵駐紮莫高窟,門窗、匾對當柴燒,煙熏火燎,洞窟油垢。更甚者,對彩塑斷手鑿目,砍頭去心,肆意破壞。你看:壁畫麵目全非;彩塑支離破碎;建築分崩離析,蒙難藝術,慘不忍睹。藝術遇逃兵,空前遭劫難!
藏經洞5萬餘件文物,中國得到的不夠六分之一。而且是人家揀剩的,令人惋惜。今天,當中國研究敦煌學的學者不遠萬裏到倫敦、到新德裏、到東京、到聖彼得堡、到巴黎買取微縮膠卷,心情是何等複雜啊!
百科全書式的藏經洞,催生了世界敦煌學。觀賞了十多個洞窟,大到34.5米的大佛,小到10厘米的人物;風行世界的飛天,空前絕後的經變;依山九層樓,平台木懸梁,三大藝術美輪美奐。但腦子裏仍在想著藏經洞。
16窟的鋁合金門關上了,裏麵的藏經洞開著"土磚,隻是在塔身上變幻圖形。遠觀,灰色的塔,在灰蒙蒙的天空中,給人以灰暗的感覺。近看,豁然開朗,圖形似在塔身晃動,互相銜接,自然變換。
細辨碑記,恍然大悟:蘇公原來叫蘇來曼。當然,蘇來曼不姓蘇,這是維吾爾文的音譯。猶如印尼原總統蘇加諾不姓蘇一樣。碑文中有兩處提到"蘇公塔",塔名由此而來。
導遊沒有到過蘇公塔,從蘇姓想名人,推測蘇武蘇東坡,形而上得可以。
蘇公蘇來曼,吐魯番之王。是仗劍維護祖國統一,出類拔萃的回族領袖。
蘇公塔,維吾爾族人也叫額敏塔。額敏就是額敏和卓,額敏是地名,現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西北部,額敏河上遊。和卓是回教對領主的尊稱,意為王。這同西藏的"讚普"一樣,是王。
有人弄不清建蘇公塔的額敏和卓是蘇來曼,為慎重起見,行文稱"額敏和卓或蘇來曼",究竟是誰?語焉不詳,不知所雲。
兩塊碑文印證:建塔是蘇來曼。漢文有"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享壽八旬三歲"字樣。而維吾爾文有"這個教堂和蘇公塔,是蘇來曼自費7000兩銀子,建於佛曆1181年","年滿83歲"的記載。兩種碑文的記述,疊印出一個史實:吐魯番郡王蘇來曼為其父額敏和卓83歲建塔紀念。
碑文說得輕鬆:自費7000兩銀子。錢財哪裏來的?沒有乾隆皇帝的恩準,敢建此塔嗎?額敏和卓隻是清朝轄下的一個郡王。這可從他卑稱"大清乾隆皇帝舊仆"看出。
蘇來曼為什麼要自費建蘇公塔?從碑文的表述看,是對清乾隆皇帝皇恩浩蕩,澤被沙原和真主偉大,賜福瀚海的歌功頌德。自費建紀念塔,來感謝真主和皇帝。依我看,其用意是在向回民昭示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曆史上,少數民族用這種形式建紀念性建築物的,絕無僅有。這是對中央政權的承認,對中央政權的擁戴。
形象大於思維。蘇公塔的形象超乎蘇來曼的想象。蘇公塔在少數民族中豎起了一座維護民族團結的紀念塔,豎起了一座服從中央政權的豐碑,表達了對清王朝的忠誠。一部清史,多有用兵西域的記載。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三個皇帝都遠征過西域:康熙四次出兵方平定淮噶爾。雍正先是揮師青海,平息和碩特部的叛亂,繼而討伐準噶爾,平定騷亂。發兵西域,路途遙遠,水土不服,地形不熟。縱是兵強馬壯,也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得不償失。今出了個額敏和卓,熟悉地形,洞察敵方。舉旗擁護清廷,仗劍願為驅馳。乾隆帝大喜過望,合軍平叛。
額敏和卓活了83歲,他始終聽命於中央政權,維護民族團結。他用行動支持中央政權,劍膽赤心,功勳卓著。
額敏和卓抵禦準噶爾的侵犯,反對準噶爾的分裂活動。清政府這是一座紀念塔,也是一組藝術雕塑,更是一種天才創意:把上蒼萬能的真主安拉同世間尊崇的民族英雄合為一體,既腳踏實地,又高高在上,現實而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