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洞發現的3個月後,八國聯軍明火執仗打到北京,在圓明園盜去大量奇珍異寶,文獻圖書,連明朝的《永樂大典》也未能幸免。豪奪之後放火燒掉圓明園,掩蓋其強盜行徑。
八國聯軍中的英、法、俄、日、美的冒險家學者從不同渠道湧向敦煌,從藏經洞裏騙取文物,巧取之後大搖大擺回國。
王道士發現藏經洞,憑直覺,他知道洞中的文物非同尋常。便取出了一些經文,又把洞封好。
王道士開始為保護藏經洞的文物奔忙起來。
王道士徒步50裏,趕往縣城敦煌,找縣令嚴澤。嚴知縣接過兩卷經文,看不懂,說了聲"好好保管",就打發走王道士。
三年後,聞知敦煌換了新縣令汪宗翰,王道士又去找汪大人。汪知縣倒也重視,帶了一班人馬到莫高窟察看,順手揀了幾卷經文,丟下"看好經洞"一句便打道回府。
兩任知縣都如此,王道士不死心。他帶上兩箱經文,趕著毛驢去酒泉。他孤身一人,餐風宿露,長途跋涉800裏,找到了道台廷棟。廷棟把玩著經文,比較著書法,最後說經文上的書法比不上他的書法好,便沒有下文。
沒辦法,王道士請人向慈禧太後寫了密信。誰知風雨飄搖中的老佛爺也不管"佛事"了,依然是泥牛人海無消息。
王道士是個文盲,也沒在官場混過,但他逐級上報以期文物得到保護的做法無可非議。
倘若三級中有哪一級重視,就沒有後來斯坦因騙取文物一事。斯坦因,英籍匈牙利人,從他21歲便獲得博士學位這方麵看,他確實是個聰明人。他十幾歲就學會了匈牙利語和德語,後來掌握了英語和法語,又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上大學後熟悉梵文和波斯文,大學畢業時已掌握了8種語言。而亞洲探險,梵文和波斯文是必不可少的。藏經洞裏就有大量的梵文和波斯文經卷。
斯坦因的述著有"密室的開啟"一節,講述了到藏經洞挖寶一事:
1907年春夏之際,斯坦因逗留在敦煌,得知藏經洞的信息,他馬上去找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他聳聳肩無奈離開。他的翻譯蔣孝琬向他獻計,王道士隻信仰唐僧,何不編個神話騙騙他。斯坦因攤開雙手說,我的幾句中國話,湊不成神話,有勞你了。蔣孝琬這個幫辦倒也盡力,馬上去見王道.士。
蔣孝琬回來時喜形於色,說成了。斯坦因急問緣故。蔣說,他騙王道士,唐僧從東土往西方取經。斯坦因逆著唐僧取經的路線,從西方來東土取經。唐僧托夢給斯坦因,敦煌有個莫高窟,窟裏有個藏經洞,洞裏有佛經,讓斯坦因來取。
王道士正為各級對藏經洞置之不理而苦惱。一聽蔣孝琬的話.心想:既然大人們都讀不懂,就讓能讀懂的去取吧!便答應讓斯坦因取經。及至見麵,王道士先提出條件:取經可以,但要點報酬,用以修繕莫高窟。
這樣,斯坦因用重約200兩的4塊馬蹄銀,換取了24箱文獻和5箱遺畫及絲織品。
斯坦因四次到亞洲探險,兩次到莫高窟。隨著二卷本《古代和闐》和《沙埋契丹廢墟記》巨著的問世,他成了大學者、大英雄。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他"發現者金質獎章",牛津、劍橋為他頒發榮譽學位,國王在皇家覲見廳接見他,授予他"印度帝國騎士"稱號。榮譽紛至遝來。
斯坦因開了頭,各國盜寶者爭相效尤:法國人伯希和用600兩銀子誘騙了6000卷寫卷、印本文獻和絹畫。日本人大穀光端騙得400餘件。俄國人鄂登堡誘走了19000件文物。
美國哈佛大學的華爾納來遲了,見藏經洞已空無一物,他妒恨的眼光轉向莫高窟,用膠布剝離了唐代精美壁畫26幅,索性把328窟的兩尊彩塑也搬走。
剝離壁畫,如撕去人的臉皮,鮮血淋漓,顏麵全無;搬走彩塑,像折斷人的手足,痛徹心腑,無地自處。
壁畫在滴血,彩塑在哭泣,備受欺淩的晚清王朝,藝術遭摧殘,文明被踐踏。
人們啊,請記住,記住這無顏麵、斷手足的一幕!盜寶者有的沒有寫出盜寶經過,但他們獲得的文物,從王道士手裏得到則是無疑的。人們痛罵王道士。
王道士固然該罵,但更該罵的是清王朝及河西走廊的各級官吏。他們都到哪裏去了?讓文物一箱箱由外國人運走,然後怪罪王道士。
王道士自覺保護荒蕪了百年的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敦煌學由此誕生,莫高窟成為藝術和旅遊聖地。
功過是非,各人自有評說。博士用神話欺騙文盲不算高明。別說王道士不懂經文,偌大的中國當時誰懂?斯坦因帶走的多是用梵文、波斯文寫的文獻,誰懂?斯坦因懂,他知道它的價值。國學大師陳寅恪學習和研究梵文,是1918年以後的事。
盜寶者懂得文物的價值,完整無缺地藏在國立圖書館或博物館。反觀自己,糟蹋得不成樣子。
1909年,法國伯希和為了掩蓋自己的行徑,選擇少數經卷在。
破譯蘇公塔
到吐魯番遊蘇公塔。蘇公是誰?我問導遊。可能是蘇武吧,或許是蘇東坡,導遊似是而非的回答,一聽就知道沒有到過蘇公塔。蘇武牧羊,到過匈奴,不辱使命,氣節感人,立塔紀念似可相信。蘇東坡為官為文,譽滿天下,可他到過吐魯番嗎?猜想間,到了蘇公塔。一下汽車,便望見高聳入雲的灰色蘇公塔。這就是門,真夠別致:拔地而起,兩把巨劍,拱成門狀,兩劍尖彎接後,平行向上,直指蒼穹。鑄劍造門,未進門已見劍影。沙漠瀚海,漫無邊際。兀地聳起的高塔,少說也有三四十米高,顯得高峻壯觀,頂天立地。我想:建塔的蘇公,定是高官顯爵,方能在高天厚地建此高自標樹之塔,確有高人一籌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