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此時你還有這樣的疑問:“說‘不’雖然容易,但是如果拒絕後產生各種後果,這又該怎麼辦?”的確,如果你生硬地說“不行”,那麼,這必然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可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想一想,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將我們幻想的負麵後果排除呢?為什麼我們一想到拒絕,就是惡果,而不是圓滿呢?倘若喪失這個自信,那麼我們永遠不會拒絕。隻要夠坦誠,所謂的“拒絕惡果”,就根本不會發生。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免總是違心地答應呢?以下幾個建議,我們不妨多學一下:
1.不要把話說得過滿
想要避免朋友提出各種要求,首先我們要做到:不把話說得過滿。就像案例中的劉芳芳一樣,總是把“來我家住,隨便住多久都沒關係”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別人怎麼會客氣?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如果自己的確做不到,那麼就不要隨便說一些“這種事交給我非常輕鬆”的話,避免給自己“挖了個坑”。
2.建立自信,拒絕其實不可怕
為什麼我們要違心地答應?很大程度上,我們有這樣兩種心態:怕讓對方丟了麵子,怕自己被別人看輕。其實,一句簡單的拒絕,根本就不會產生傷害。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做不到,就坦然說“實在抱歉,這件事我的確能力不夠,幫不上忙”,用一種真誠的態度來回答,對方也覺得這是正確的回答,更不會感到被傷害。
所以,自信一點,說出自己的難處,這樣我們反而會爭取到理解,從而避免違心答應後導致的一係列問題。
3.遇到事情,想一想再開口
有一些人,正如小品中的主人公一般,聽見事情幾乎條件反射一般地就答應,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為了糾正這個毛病,以後再聽到要求時,我們不妨心裏默念十個數,同時想想對方所說的內容自己有沒有能力辦到,這樣就能避免脫口而出的壞毛病。
4.及時應承,也可隨時拒絕
不要覺得,我們答應了下來,就真的沒有辦法再拒絕。事實上,如果接下來的事情,發展出乎了我們意料,或是有突發事件發生,我們同樣可以進行合理拒絕。例如,案例中的劉芳芳如果在小姐妹借住幾天後,這樣說:“很高興你能這麼多天在我這裏,也是陪著我,讓我不是那麼悶。不過,現在我的確有些不方便了,家人有些怨言,並且小動物也有些讓我過敏。坦率地說,我能接待一個星期,但再長時間的話,我這裏也的確不方便了。真的很抱歉,我還能再讓你住一天,你需要聯係其他可以住的地方。”
同樣,如果朋友是借車等大型物件,我們也可以說:“畢竟這不是一把扇子、一個火機,平常我也需要用車,兩三天借給你可以,但是再長也比較影響我自己的生活了。”這種語言,同樣可以讓對方理解你的難處,從而不再過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