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美國,許多計算機生產廠家,都把研製和生產的重點放在大型計算機上。如被譽為“巨人”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是世界上電子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製造廠商,也是最大的電腦生產廠商,其業務範圍涉及到政府、商業、國防、科學、宇航、教育、醫學和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產品銷售至128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達數億美元,就是這樣一家久負盛名的大公司,竟然沒有一台個人電腦上市。雖然當時微電腦在美國市場上已經出現,但大多是供工程師、科學家、電腦程序設計師使用,還相當不普及,普通家庭很少購買。
史蒂夫·喬布斯和斯蒂芬·沃茲奈克決定另辟新路,將注意力集中到個人計算機上。
創業開始,困難重重。缺乏資金,喬布斯賣掉自己的金龜牌汽車,沃茲奈克賣掉了心愛的計算機,湊了1300美元。沒有工作場所,他們就在喬布斯父母的汽車庫裏工作。他們弄來廉價零件,利用業餘時間在汽車庫裏苦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他們終於在1976年研製成功了一台家用電腦,命名為“蘋果1號”。當他們把這台電腦拿到俱樂部去展示時,立刻吸引了不少電腦迷,他們紛紛要掏錢購買,一下子就訂購了50台。為了生產這50台電腦,他們跟幾家電子供應商談妥,以30天的期限。
向電子供應商們賒了2.5萬美元的零件.結果在29天之內就裝配了100台家用電腦。他們用50台電腦換了現金,還將借款償還了供應商。
從此,局麵打開了,他們的訂單源源不斷。他們認定家用電腦的發展前景廣闊,於是打算成立一家公司,專門生產家月j電腦。
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投資家馬克拉的幫助,他願意投資91萬美元,美國商業銀行也貸給了他們25萬美元貸款。然後,他倆又開始了遊說活動,募集到60萬美元的資金。這樣,1977年“蘋果計算機公司”宣告正式成立。馬克拉擔任公司董事長,喬布斯任副董事長,斯科特任總經理,沃茲奈克任副總經理。
他們將辦公地點從汽車庫裏搬了出去,又網羅各方麵人才,共同進一步研製和改良家用電腦。不久,他們向市場推出了“蘋果Ⅱ號”、“蘋果Ⅲ號”和“裏薩”等個人電腦新產品。
蘋果計算機公司獨辟路徑,瞄準別家計算機公司遺漏的“盲區”,閃電般向市場推出的家用電腦,迎合了美國大眾的需要,銷路非常好。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買到一部蘋果計算機,形成了蘋果計算機銷量與日俱增的大好形勢。到1981年,蘋果計算機公司生產的個人計算機占據了美國市場上個人電腦總銷售量的41.2%。難怪在美國紐約基礎書籍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的暢銷書《矽穀熱》中,對於蘋果計算機公司發跡和崛起的速度極為讚歎,認為“一家公司隻用了五年時間就有資格進入美國最大企業公司之列,這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在蘋果計算機占據了美國市場上個人電腦總銷售量的41.2%時,全球聞名的大計算機公司IBM對它尚有不屑一顧之意。直至蘋果計算機公司又向市場推出了個人電腦網絡係統時,IBM才大夢驚醒。試圖憑借自己雄厚的資金和技術,“鎮壓”計算機界的後起之秀,但良機已過,此時的蘋果計算機公司已是今非昔比。
後起之秀蘋果計算機公司之所以能飛躍發展。其原因在於它采取了獨辟蹊徑、瞄準市場“空檔”、奇兵突入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