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眾口鑠金:搖旗呐喊,喚起萬眾同心
可口可樂“隨軍登陸”
二次大戰期間,由於伍道夫善於做美國國防部的“思想工作”,從而使因戰爭而陷入困境的可口可樂起死回生。
戰爭與飲料.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善於經營的伍道夫卻從一位正在菲律賓服役的同學那裏得到啟發。他的那位同學告訴他,在南洋那麼熱的地方,如果能喝到可口可樂,那真是舒服極了。伍道夫一聽,心想,如果前方都能喝到可口可樂,那不是可口可樂很好的出路嗎?而且當地老百姓知道了可口可樂,不是間接做了廣告嗎?興奮的伍道夫立即找到美國國防部,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不料五角大樓的官員根本就不把這種想法當回事,甚至懷疑伍道夫是“癡人說夢”。
伍道夫並沒有因此退卻,他想盡辦法,讓國防部知道可口可樂對前方將士的重要。於是,他組織了三人小組,寫出了一份關於可口可樂對前方將士的重要性及密切關係的宣傳資料。經他修改後,成了一份圖文並茂的精美小冊子:《最艱苦戰鬥任務之完成與休息的重要性》。內容特別強調:戰士在戰場上,在可能的情況下,必須有生活的調劑。如果一個完成任務的戰士,在精疲力竭、口幹舌燥之際,能喝上一瓶可口可樂,該多麼愜意。
知難而上的伍道夫,為把可口可樂推銷到前方,還特別召開了一次擴大的記者招待會。特邀了罔會議員、戰士家屬和國防部官員。會上,他不斷強調:可口可樂是軍需品,可口可樂是為了對海外浴血奮鬥的兄弟表達誠摯的關懷,為贏得最後的勝利貢獻一份力量。
他的話,贏得了戰士家屬的支持。一位老婦人緊緊地抱著伍道夫說:“你的構想太偉大了,你的愛心能夠受到上帝的支持!”在輿論的支持下,在戰士家屬和國會議員的促請下,國防部的官員終於同意了他的想法。
不僅如此,五角大樓幹脆好人做到底,宣布不僅把可口可樂列為前方將士的必需品,而且還支持伍道夫在前方設廠生產可口可樂,以便供應戰士的需要。但是,戰時受炮火影響很大,設廠投資冒險性太大,所以這種龐大的投資,也就自然南國防部負責。伍道夫就以這種頑強的毅力,換取公眾輿論的支持,謀取到一大筆擴大再生產資金,並從此打開可口可樂出口的光明大道。
當供應前方可口可樂的消息傳出後,戰士們反應強烈。
雖然這樣使國防部無形中增加了一大筆支出,但考慮到前線將士的渴望和士氣,國防部索性宣布:不論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凡是有美國軍隊駐紮的地方,務必使每一個戰士,能以5美分的價格喝到一瓶可口可樂。這一供應計劃所需的一切費用和設備,國防部將全力給予支持。
自此以後,可口可樂的銷路迅速發展到遠征軍中,海夕市場也隨之迅猛發展,特別是東南亞炎熱地帶,可口可樂更是成了人人羨慕的飲料。大戰結束後,可口可樂隨著美軍登陸日本,立即掀起可口可樂熱,使整個日本飲料界大為震驚,機遇中往往隱含著危機,而危機中又往往孕育著機遇無論是戰場還是商場,莫不如此,所以,有勇有謀者,才會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罐碎香溢天下聞中國茅台酒迄今已有500多年的經營曆史。
早在北宋崇寧年間,地處黔貴交界的宜山,土人善釀.有悠久的釀造“燒鍋”曆史,世代相傳,品味不斷提高。到了明清兩代,赤水河畔的茅台村成為川鹽人黔的轉運點,官商往來,居民日多。那時販運食鹽多為山西、陝西商賈,他們困居旅途,以酒為友,便設法提高貴州釀酒質量。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位陝西鹽商來到茅台鎮楊柳灣,此人好飲酒.特地從家鄉風翔柳鎮帶來一位釀酒師傅。這位陝西酒師參照汾酒和西鳳酒的釀造技術,創造出一套精湛的釀製工藝,釀製的玉液瓊漿,醇美香冽,他處無有,因產於茅台鎮,便以“茅台”命名。從此以後茅台鎮釀酒業日見發達,成為名酒產地。
正當茅台酒形成特味,成熟發展之際,一場災難使它陷入滅絕之境。清代鹹同年間,清軍為阻止石達開的太平軍入川,作為水陸要衝的茅台鎮成了兵家爭奪之地。兵燹之後,茅台鎮幾成廢墟,幾十家製酒的“燒鍋房”全都焚毀,技工風流雲散,中華第一酒麵臨中斷的危局。
直到1869年,又是一位鹽商挽救了茅台酒,使茅台酒枯木逢春,雄風再振。這位鹽商就是解放前以經營“華茅牌”茅台酒而馳名全國的貴州成義茅台酒廠經理——華聯鋒。
華聯鋒係累世鹽商之後,他母親小時候曾喝過茅台酒,甘醇香冽的酒味使她記憶猶新,總念著能再吃一口這種酒。
華聯鋒是個孝子,為去掉母親這塊“心病”,他利用去四川辦鹽務之際,轉道貴州,想買幾瓶茅台酒回去孝敬母親。誰知到茅台鎮後一打聽,才知茅台酒因兵災而釀造中斷,世間已無此種佳釀。